家有宝宝网

照顧寶寶不當 易得“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奎爾萬氏症,主要因為手部用力過度及姿勢不正確而引致手腕肌腱發炎,由於患者多為媽媽,故常被人稱為媽媽手。

醫師指出,手腕位置有兩組肌腱包括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兩組肌腱延伸出去的交叉位置容易出現磨損,要是長期做固定動作或過度使用拇指,便有機會引發起周邊的滑膜及肌腱發炎。患者會感到大拇指及附近位置出現疼痛、麻痹及腫脹等病症,繼而不能做出向外勾起或向外伸展等動作,例如洗碗、開門等,嚴重的更會動彈不得。

正確姿勢加緊預防

新任媽媽由於經驗不夠,加上不習慣照顧嬰兒的繁多工作,長期用錯力引致發炎,筋腱變得厚腫會阻礙手腕活動,嚴重更會引致俗稱“彈弓手”的扳機指,甚至需要動手術治理。十隻手指以大拇指的功能最多,要是出現繃緊狀態對媽媽來說很不方便,所以好好保護手腕肌腱非常重要。媽媽可從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動作上著手,認清正確姿勢,減低發炎的機會。

你真的會抱BB嗎?

嬰兒體積雖然細小,但仍然有一定重量,長期張開大拇指的動作會使力度集中在手腕,加快形成“媽媽手”,所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避免以大拇指來受力。大部分媽媽也是因習慣而做出錯誤動作,家人可説明留意並多加提點。

1 承托著嬰兒頭部時大拇指不要張大,應合上手指並緊緊地貼住嬰兒後腦位置。

2 以手臂抱嬰兒時手腕不要轉向上,應用另一隻手扶助,減低需承受的力量。

3 要把嬰兒在床上抱起,可多善用其他關節,應先半蹲下, 把手放在嬰兒腋下,以手臂的力量配合腳力才抱起。

冰敷護托雙管齊下

不少媽媽習慣用同一只手抱嬰兒,這樣會令力量偏重于一邊,應不時轉換主力手,于兩隻手中取得平衡,萬一做錯了動作而出現疼痛情況,可以冰敷手腕的部分或進行伸展運動。此外,媽媽亦可選擇使用包裹大拇指的手托,當中的鐵片有助固定拇指位置避免造成疼痛,但注意勿買錯一些護腕手托,因為那些手托會突出大拇指使炎症加劇。有些風險比較高的產品如電療機,自行使用未必能達至最佳效果,患者應先詢問醫生意見再決定是否使用。

按摩前臂舒緩痛楚

嚴重患者的痛楚可能會蔓延至前臂甚至手臂,手腕的疼痛可用冰敷舒緩,手臂卻應以熱敷方式來放鬆肌肉,加強手腕的張力,再配以適當的按摩或揉搓有助舒緩痛楚。建議每天進行五至十分鐘,但切勿用另一隻手進行按摩,這會使另一隻手也出現同樣的症狀,患者應找尋家人協助進行。

儘早求醫根治炎症

雖然一般受傷的筋腱在三至五個月後會自我復原,但媽媽日常照顧BB工作繁重,沒有足夠休息,炎症難以自行痊癒, 而且BB成長速度快,很多時候媽媽也等不了幾個月的時間,要是患者于剛出現病症時的三個月內求醫,並定期接受物理治療,「媽媽手」是可以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