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哪些行為異常】寶寶哪些行為不異常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寶寶哪些行為異常對寶媽極為重要,那麼如何瞭解寶寶哪些行為異常?瞭解寶寶哪些行為異常並不困難。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許多年輕父母面對孩子表現出異常行為時,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該重視的,哪些是無關緊要的。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些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另外,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問題。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作

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

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 在學校裡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

指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入睡困難

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裡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

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所占比例較高。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不是病的異常狀況

1.體重減輕

新生兒在出生一周後往往會有體重減輕的情形,這是因為寶寶的進食量還沒有走上正軌,加上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膚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使體內暫時性的失去平衡,造成體重在出生後前3~4天會減輕。減輕的量可能多達出生時體重的10%,不過隨著寶寶漸漸適應,八九天后這些體重就會補回來。

2.打噴嚏

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因為新生兒鼻腔血液的運行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質如棉絮、絨毛或塵埃等便會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這也可以說是寶寶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種方式。

3.肢體蜷曲

出生前由於子宮內的空間限制,胎兒的動作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蜷曲、手掌緊握,出生後頭、頸、軀幹及四肢會自然逐漸伸展開來,所以寶寶出生後常有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雙手握拳,或四肢呈屈曲等狀態。

4.馬牙

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常會有一點一點的乳白色顆粒,表面光滑,為數不一。少的話可能1~2顆,多的話可能有數十顆,這是我們俗稱的“馬牙”或“板牙”。注意:一般在2周左右就可以自行吸收,不要用針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

5.驚跳

新生兒常在入睡之後局部的肌肉抽動,尤其手指或腳趾頭會輕輕顫動,或受到輕微的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時,會表現出雙手向上張開,很快又收回,有時還會伴隨啼哭的“驚跳”反應。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所致,此時,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注意:如果寶寶出現了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反復做咀嚼、吸吮動作、呼吸不規則、皮膚青紫,面部肌肉抽動等症狀時,應及時送醫診斷。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