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親情心理聯結建立】 親情心理聯結發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親情心理聯結建立對寶媽極為重要,那麼如何瞭解親情心理聯結建立?瞭解親情心理聯結建立並不困難。

親情心理聯結

親情心理聯結親情心理聯結的概念大約在20年前開始引起公眾和專業人士的關注,起源於凱斯西儲大學兩名醫師馬歇爾·K·克勞斯博士和約翰·H·肯奈爾博士的研究工作。他們報告說,如果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讓母親和孩子在一起多進行16小時的接觸,那麼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使雙方受益更多。在通常的情況下,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天,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

克勞斯和肯奈爾報告說,在出生後的幾年中,那些在產後臥床階段花更多時間與新生嬰兒進行親密接觸的母親,往往會對她們的孩子更加愛護、更加關心,也更加溫柔。因此,親情心理聯結的概念就隨之產生了:在出生後的幾個小時內,新生兒與其母親之間的強烈而健康的依戀關係的迅速發展。

這個引人注目的結論似乎提供了振奮人心的新資訊,它立刻被大眾所接受。很多醫院迅速進行了改革,以便讓年輕的母親和她們的新生寶寶在產後能夠盡可能多地親密接觸。

在最初的親情心理聯結現象的研究中,作為研究物件的母親是居住在克利夫蘭的低收入家庭的母親。在斯坦福大學,研究者們以中產階級的母親為物件進行了一次研究,試圖驗證這一發現。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發現,在第一個月的養育工作中,與新生兒進行更多接觸的母親會更多地擁抱她們的寶寶,並且通過身體語言表現出對寶寶更多的愛。她們作為母親的信心也似乎更強一些。但是,到了孩子1歲的時候,這些母親和其他母親之間行為上的差別似乎就消失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身上也沒有發現任何差別。斯坦福專案因此得出結論,認為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嬰兒的性別等因素對於養育方式的影響遠遠大於早期的親密接觸。在科羅拉多大學醫學中心,人們又一次試圖驗證最初的研究結果,這次是以中低階層的母親為物件,這次研究得出的結果與斯坦福研究的結果很相似。

除了這三個研究以外,對於親情心理聯結沒有做過其他直接的實驗。如果僅僅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接受這個原始結論的時候就應當更加謹慎。

當研究者們正在為是否接受這個新發現而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們又開始尋找其他相關的已知證據。很多已知的資訊都間接涉及到親情心理聯結問題。一些證據涉及到孩子在出生後頭兩年中同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的過程。還有一些證據與新生兒及其母親的天性有關。

在依戀過程方面,我們擁有來自對很多兒童進行的研究以及對其它動物幼崽的研究的證據,這些研究都明確顯示,早期經歷對於終生的情感與社會健康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早期依戀關係的建立對於身體、情感和教育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樣,也有很多證據顯示,在出生後的頭3~4個月裡,寶寶仍然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也就是是說,他們還無法理解身邊的事情,也無法準確地辨認出任何人。新生嬰兒會同任何花大量時間和他在一起的較為年長的人建立起依戀關係。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從2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他們就會對任何人做出友好的表示。

直到第4個月,寶寶才開始有選擇地對周圍的人表示友好,通常是他的媽媽。從這時起,依戀關係變得更加固定,到了第2年末期,寶寶每天的生活都會圍繞著他的媽媽或其他主要看護人轉。

從寶寶的角度來看,這種依戀關係的發展過程並不能說明出生後的頭幾個小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但是,從母親的角度來看,這幾個小時的確是一段特殊的時間。儘管從智力、感情和社會能力的角度來看,新生兒是非常簡單而原始的生物,但對於嬰兒的父母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在產後的第一天,母親很有可能就會有一些獨特而重要的經歷,這會對她日後的養育方式和對寶寶的感情產生持續的影響。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在出生後第一天建立親情心理聯結這個論點呢?我們只有一項以個別母親為物件的研究支援這一論點,而另外兩個研究卻不支持這一結論。此外,還有很多其他證據顯示,親情心理聯結的概念應當被納入依戀關係這個更為廣泛的概念之中予以考慮,在大多數情況下,依戀關係是一個在寶寶出生後頭兩年完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種群的生存非常重要,因此依戀關係的成功建立不太可能取決於幾天之內所發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假設親情心理聯結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並以此為基礎採取行動的話,那麼將會發生什麼呢?如果這樣只會促使父母在寶寶出生後的頭幾個小時裡多花些時間陪伴寶寶,是沒有什麼不好的。實際上,他們會因此而獲得很多樂趣。但是這樣一來,任何在產後無法與寶寶進行親密接觸的母親可能會害怕因此無法與寶寶建立起最親密的關係。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年輕母親在產後的幾天無法與她們的寶寶在一起,因此這種擔憂心理會變得十分普遍,並帶來一定的危害。對於領養孩子的父母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因為他們無法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個小時裡和孩子在一起。

為所有這些父母考慮,我認為我們應當用保留的態度來看待親情心理聯結這個概念。它只是一個假設,並且是一個沒有太多證據的假設。

在這裡,我還要說一下,我在研究人類早期發展的38年中,曾經聽到無很多非同尋常的關於生產和養育的想法,其中大部分都是無法證明的。例如,幾年前,非洲的一名產科醫生曾經對他的患者使用過一台減壓機,它類似於一個倒置的金屬罐,其中的空氣壓力較低。其設計歷年是把它套在妊娠晚期的婦女的肚子上,這樣,較低的空氣壓力就能減輕腹壁所受到的外部壓力。懷孕的婦女每次使用這種一起約半個小時,在孕期的最後三個月每週使用幾次。

這名醫生在刊物上發表文章聲稱,使用過這種一起的婦女產下的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更健康、更敏捷,個方面的情況更好。此外,他還聲稱,這些孩子在1歲時的發育狀況也比一般孩子要好。

父母在寶寶交往中有三大重要作用

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初是從照顧自己的父母身上學到的,而且,爸爸媽媽與寶寶交往,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孩子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媽媽的細緻、溫柔,爸爸的活潑、勇敢。

許多事實證明,只有爸爸媽媽共同參與和寶寶的交往,才能使寶寶形成更加完善的性格,學到更多的交往技能,長大後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父母有必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寶寶樂於交往的重要前提。父母對寶寶關注、照料、積極回應,會讓寶寶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可以信賴的,於是喜歡與人相處,與人打交道;反之,父母對寶寶的冷淡、遲鈍、忽視、拒絕,會讓寶寶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可信任的、不好把握的,也就不敢更不願參與人際交往了。

◆家庭成員的個性和交往方式會影響孩子。孩子總是在模仿中學習,父母比較內向或冷淡,不樂於與人交往,寶寶受其影響也會不愛社交。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也會影響寶寶,所以應該形成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圍,要避免當著寶寶的面發生爭執,否則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等。

◆父母應有意識地表現出良好的交往方式。有寶寶在身邊時,父母應更多一份自律,給孩子最好的影響。父母要熱情友好地和鄰居、朋友打招呼;上公車時主動排隊,不推搡別人;能夠接受別人的道歉,而不是盛氣淩人,甚至口出惡言;經常說一些諸如“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在寶寶面前和大家分享美食?這些良好的交往方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你的孩子。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