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情商培養誤區】寶寶情商發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寶寶情商培養誤區對寶媽極為重要,那麼如何瞭解寶寶情商培養誤區?瞭解寶寶情商培養誤區並不困難。

嬰幼兒情商培養

情商培養似乎是個老話題,但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做好,很多自以為對的做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還往往適得其反。

1 3歲前務必親子同住

親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親子關係。寶寶出生後,要堅持母乳餵養,多和寶寶進行皮膚接觸;寶寶哭的時候要馬上照料,使寶寶感受到強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不能孩子一哭就給予安慰,否則會慣壞孩子。殊不知六個月以內的寶寶只能用哭來表達需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那麼將來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現急躁攻擊或者冷淡孤僻兩種極端。

專家說:“小孩三歲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後不久就去了美國,把她丟給了爺爺奶奶。年老的爺爺奶奶沒有太多精力照顧她,所以倪倪小時候過得很孤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回來了,但倪倪已經變成一個有自閉症的小女孩。

2 抑制鍛煉必不可少

八個月時,寶寶的情緒抑制中樞開始發育,這個階段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抑制鍛煉。一些壞習慣如果這個時候不糾正,將來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佳佳在幼稚園時老喜歡打小朋友的臉,老師怎麼說她都不聽。原來佳佳以前打過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笑了,於是佳佳就把打別人嘴巴當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覺得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很困難,專家給出了幾個好建議:

彤彤老喜歡把東西塞到嘴裡,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可以在彤彤喜歡的東西上塗一層大蒜汁,告訴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裡。彤彤真的嘗到苦頭後,就再也不會把東西放到嘴裡了;有些小朋友特別依戀媽媽,媽媽一離開就哭鬧不止,這時媽媽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遊戲。和小朋友說“bye?瞓ye”,暫時離開一會兒,再回來。要讓小朋友覺得媽媽不是一直離開,她還會回來,這樣,小朋友上幼稚園就不會一直哭鬧不止了。

3 有意識培養承受力

現在許多獨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經不起一點挫折。專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要告訴他們遊戲就有輸贏,不要老是讓著、遷就孩子。平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稱讚其他小朋友,讓孩子知道優秀的人不止他一個,要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

承受力的培養可以從平常的遊戲開始訓練。專家提供了三種遊戲方案:聯合遊戲、合作遊戲和角色遊戲。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帶領小朋友開展這些遊戲,並從中教會小朋友如何與人相處,接納他人,學會承擔失敗,克服困難。

孩子的EQ深受父因影響

爸爸內向寡言,孩子很可能也是一樣;媽媽個性開朗,孩子很可能頑皮可愛。可見,孩子的情緒、性格與父母很有關係。人的個性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國內外專家均指出後天環境的影響更重要,尤其是父母以及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生活。

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必須要父母的配合和推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丹尼爾·戈爾曼在書裡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養EQ的第一所學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他發現每個人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比IQ更能決定你生命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而這種能力大部分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情緒輔導型父母是較為理想的父母類型,這種父母在情緒的世界裡可以為孩子做嚮導。他們除了接納孩子之外,會進一步規範孩子的不適當行為的限度,並教導孩子如何調整他們的情緒,尋找合適的發洩管道,以及解決問題。

情緒輔導5部曲

1.察覺孩子的情緒

2.瞭解孩子的情緒

3.確認孩子的感受

4.協助孩子表達情緒

5.為孩子設定限制

實驗表明,以上方法還是很有效的。但能否做到,關鍵在於給孩子一個溫暖家庭的同時,時時刻刻要記住,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要改變孩子,必須先從父母做起。

不應按忽視的角色:父親

人們常常以為孩子的幼年時期受到母親的影響較大,同時也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培養孩子的責任往往大部分落在了母親身上。然而研究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尤其是在與同輩的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等方面。

相對于母親而言,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加持久。缺乏父愛的男孩往往不夠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差;而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存在對她的學業和日後職業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她們正確處理與男性之間的關係。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更提醒家長:孩子的社會性要靠父親來培養。因此,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父親應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的特徵說明,母親教育的痕跡很濃,而父親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了。

·父親經常性地給寶寶洗尿布、洗澡,其實是對寶寶的一種心理暗示,是他們良好關係的開始。

·如果父親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較長,玩耍的次數較多,寶寶就不會怕生,哭喊的次數也會越少。

·父親與寶寶做遊戲時,可以選擇些稍具挑戰性和刺激性的遊戲,當A寶寶感到有困難時,儘量不要代勞,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