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中的孩子怎麼教育
養生之道導讀:
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心智慢慢由稚嫩變成熟。自尊心也開始變強,讀初中的孩子怎麼教育?這時父母會發現,孩子突然會和自己頂嘴了,讀初中的孩子怎麼教育呢?一起來學習一下。一、讀初中的孩子怎麼教育
孩子進入初中,也就意味著他們已經或即將進入青春發育期。這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家庭走向社會並逐步適應社會的重要階段。可以說, 這一時期的孩子是最讓父母操心、擔心和傷腦筋的。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轉變自己的教養角色,做孩子成長的陪伴者
中學階段的親子關係,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角色轉變,從處於控制地位的教育者轉變為處於輔助地位的陪伴者。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從家庭教育的困惑中走出來,不再控制孩子,不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設計和期望成長。以孩子為主,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用放鬆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減少自己的焦慮和無力感。
家長在調整教養角色時應把握一個原則,即尊重和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核心特點,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只要家長們認識到孩子心理變化的特點並適時做出調整,和諧的親子關係仍然會伴隨著每一個家庭。
2、信任孩子,給孩子做決策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犯錯誤,不信任孩子,也不給孩子獨自嘗試的機會。然而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渴望探索。所以,中學生的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信任,讓他們去犯錯、去走彎路,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放手讓他們去做。
特別對於總是犯錯誤的孩子,家長更要嘗試給他們信任。因為總是犯錯的孩子最渴望獲得認可和讚揚,當孩子犯錯時,不要下意識地否定孩子。
給孩子做決策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給孩子發言權和決策權,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分析,誰的觀點最合理就採納誰的觀點。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總是不希望他們受到困擾,希望幫孩子儘快解決。實際上,孩子往往並不希望父母的干預,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當他們無法解決時,如果他們感到父母是可以信任的,肯定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3、接納孩子的缺點,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接納孩子,要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如傷心、難過、痛苦、憤怒。對孩子情緒的否定等於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是壞的,我們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錯誤的,我們不允許。”但是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對失望和挫敗,他們肯定會難過,難過是沒有錯的。
4、學習傾聽技巧,深層次傾聽孩子的聲音
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理解。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的回應,向孩子傳遞一種資訊:我尊重你,我關心你,我在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聽你說話。
對中學生來說,家長應該傾聽他們更深層次的感受。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用心去“傾聽”孩子此刻的心情,“傾聽”他此刻需要的是什麼,是你的安慰鼓勵還是獨立處理的空間。
5、給孩子適度要求,避免當眾批評
父母要做孩子成長的陪伴者,但也要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不能縱容孩子。要注意在制定要求時考慮孩子的想法,並且告訴孩子自己這樣要求的原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當眾批評孩子。中學生的自尊心一般較強,如果在外面或者當著孩子朋友的面批評孩子,孩子會覺得很沒有面子。這樣不僅不能教育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所在,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頂撞反駁,甚至“死豬不怕開水燙”,無論家長怎樣強硬都不接受。如果家長忍不住當眾批評了孩子,應該事後補救,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原因,說明是兩個人的錯誤造成的後果。
二、 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前後,孩子在形體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內心裡也向成人靠攏,類似成人的願望在他們心裡大量湧現。同時,他們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經驗都缺乏,內心經常處於矛盾衝突之中。因此,我們要瞭解存在於他們自我意識中的幾組明顯矛盾。
1、 獨立和依賴的矛盾
上中學以後,孩子們不再象小學時那樣遵從老師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別人的評價。他們開始意識到,以往自己的許多觀念並不是自己的,而是從師長那裡得來的。於是,他們開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兒就經常批駁我的一些言論,糾正我對一些事物的解釋。孩子很想獨立,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願再和家長一起活動。但是他們很清楚,自己還不能完全獨立,還離不開父母的幫助,還缺乏獨立於社會的資本和經驗。所以,在他們自我意識中存在著矛盾。
2、 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著對於自己未來和關於人生的美好理想,隨著他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他們也看到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較大差異,在他們的自我意識中產生了矛盾。有時候,孩子過於理想化的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結果。父母極力讓孩子看到生活的積極面,把消極面掩蓋起來,一旦孩子自己發現,便處於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著追求完美的傾向,凡事有絕對化的要求,這也導致孩子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加劇。
3、 自負和自卑的矛盾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開始象旁觀者一樣進行自我觀察和評價。這種自我評價可能是依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也可能與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較,或者完全是內心的自我分析和評價。這些評價具有相當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發生極端變化。例如,有的學生只因受到老師的幾句批評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為了別人不經意的誇獎而得意洋洋。從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牆之隔,而較多的時間裡處於自負與自卑的內心衝突之中。
4、 溝通和封閉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與同齡人交流思想、溝通內心體驗,排遣日益增長的孤獨感。從青春期開始,孩子體會到了孤獨的滋味。他們既充滿了各種幻想和憧憬,又會萌發許多孤獨和感傷,並且有自我封閉的傾向。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渴望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桌櫃,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記本、信件像冊等私人物品,不喜歡別人特別是父母向自己問這問那,不願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父母為了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有時對孩子的私人物品發生興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時,父母與孩子的代溝表現比較明顯,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矛盾之一。家長應該平等地與孩子討論問題,以教訓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最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家長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三、父母怎麼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溝通
1、交流先要交心:所有家長要求孩子遵循自己的意願的時候都會用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你好”。久而久之,孩子不耐煩了。父母也愈發難過,認為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他自己卻這麼對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許孩子的想法確實是錯的,但這也是成長的一部分,過分強求只能變成孩子的“敵人”。
2、注意交流的時間:試想一下當你在開車的時候,車裡總有一個人嘮嘮叨叨唧唧歪歪瞎指揮,連怎麼掉頭怎麼轉彎怎麼超車走哪條路線都要來插一句。請問您是什麼感受。所以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父母想提醒他一下該學習了這是沒錯的,但不能沒完沒了。想和孩子交流學習、生活狀況的時候也是這樣,不要挑他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候,畢竟他們成天在學校,很少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正確的交流時間應在在飯後,看新聞聯播的時候。
孩子的青春期不該被稱為叛逆期。孩子為什麼會叛逆?是因為他們整天學習難得能玩的時候,父母還是想讓他們學習。總結一下就是父母限制了他們的自由,觸及了他們的“利益”。有哪個人在被別人限制自由,威脅利益的時候會表現的逆來順受呢?孩子到了大學以後父母就再也管不到他們的,所以再無“利益衝突”了,父母就感到孩子長大了,會關心自己了,然後感歎一句孩子終於長大了?其實孩子早就長大了,父母所需要做的僅僅是不時的提醒,關鍵時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