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怎樣為孩子創造益智環境

養生之道網導讀:

怎樣為孩子創造益智環境?一些孩子為什麼能比較聰明,原因自然有許多,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後天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那麼,怎樣為孩子創造益智環境呢?

讓孩子擁有高智商,是每位年輕的父母共同企盼的事情。據專家分析,除了遺傳、營養、早期教育等因素外,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也非常重要。什麼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智力有益呢?

怎樣為孩子創造益智環境

首先,要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資訊的接受與做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遊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的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孩子的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他的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不宜過分限制他的活動。幼兒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活動能力是孩子智力水準高低的標誌,限制孩子的活動就意味著限制了他的智力發展。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動的東西,都可能成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裡,自稱在“種樹”;把漏勺放在水桶裡攪,說是“撈魚”.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胡鬧”,因為家長只要求孩子乾淨、整齊、聽話和守規矩,結果使孩子變得怯懦,不敢說、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這種過分限制幼兒活動的教育方法是極為有害的。家長應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玩耍,多讓孩子在操場上、公園裡自由地做遊戲,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躍。

第三,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準,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膠的小炊具、小傢俱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的基本特別是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説明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第四、寧靜益智研究表明,生活在寧靜、柔和環境中的孩子智商較高。如果居室環境內的噪音超過55分貝,人的理解錯誤率就會上升15%.所以應該讓孩子儘量避免各種雜訊的干擾,以利於智力的發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芳香益智在孩子的居室放置幾盆花草或芳香物品,為孩子營造一個氣味清新、天然芳香的環境,可達到益智功效。與一般環境相比,生活在芳香環境中的兒童,無論在視覺、知覺、接受與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芳香能給人一種良性刺激,使人心情舒暢,情緒高漲,聽覺、嗅覺及思維的靈敏度增強,智商也得到增強。顏色益智顏色不同,對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也不同。紅色使人興奮,綠色可緩解心理矛盾,灰色令人消沉。思緒不暢時,可用適宜顏色進行調整,科學家稱其為“顏色療法”.淺藍色、黃綠色、橙黃色能振奮精神,提高注意力;黑褐色、白色會降低智商、損害智力。

第五、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氣氛融洽,可增進孩子的智力。如果父母爭吵不休,孩子心情壓抑,智力就會受損。交往益智苛求社會交往既是人的本能,也是擴大資訊、促進腦功能發育的重要措施,兒童尤其如此。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走出封閉的小圈子,廣交朋友,這將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育。

怎樣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孩子3歲前的智力,表現在他的大動作、手的精細動作、語言、對物的適應行為以及個人生活自理和與人交往諸方面的能力。隨著歲月的推移,這些會相應出現,逐漸發展。如果這些方面均符合正常兒童的標準,那就認為他智力正常;如果稍有落後,不必驚慌,很可能是他起步遲,或是因為孩子的天資較差。但周圍環境能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如能給他創造良好的環境,他會趕上來的。

玩能長智。你一定知道“心靈手巧”這句話。的確,孩子的智慧體現在手的活動上。什麼叫玩?玩不但包括體育和遊戲,科技、文藝、工藝勞動以及某些思想教育活動對孩子來說都可以稱作玩。只不過後幾項在孩子稍大些才能較多地進行。玩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未滿月時,可以經常和他說話,哭的時候安慰他;一個月時用有聲的玩具逗引他;2個月,讓他握著你的手指,幫他坐起,或幫他做俯臥動作;3個月時,可用服動來逗引他,在日光浴時幫他伸展手腳;4個月時,和他一塊玩有聲的玩具:5個月。讓他自己找玩具玩;6-7個月,幫他翻身,幫他練話;8-9個月,幫他兩手交替拿東西,幫他站立,讓他用兩個手指拿東西:10~11個月,讓他爬,讓他走;1歲時,經常帶他到戶外去玩:孩子以後慢慢大了,可以適當加大活動量,和他一塊做力所能及的遊戲,如:看畫片,認識動物等。也有人利用摹畫來使孩子“騰飛”.摹畫是靠手的技能,要求大腦對手腕、手指肌肉有相當精確的控制能力,要求視覺和動覺的協調配合,要求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這要從1歲以後開始,從臨摹線條到簡單的圖,從幾何圖形到動物,對於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不無好處。

提高孩子的智商,還需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除了合理佈置室內的陳設外,還要注意消除家庭生活中的緊張氣氛,因為經常性的緊張不僅影響當時的情緒,而且還會影響將來的智商。

體育鍛煉與智力發展相互促進

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在6-16歲這個階段。在這個時期經常運動,對於智力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作用。因為在人運動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的微量蛋白,這些微量蛋白可以奇跡般地促進大腦的發育,所以可以說:運動促進大腦的發展。研究認為,如果體育活動涉及到思考、選擇、計畫和解決問題等思維活動,那麼鍛煉就可提高智力。

體育教育家長期跟蹤調查發現,有幾種特定的體育和運動素質與兒童智力相關,如:速度、力量素質和準確性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關係。智力和學習成績與協調、平衡和動覺感的運動能力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這種關係在女孩身上比男孩更明顯。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運動類型、協調和平衡能力最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動得越多,智商越高。國外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首先對330個14~15歲的男孩進行了智力水準的測試,並根據所有孩子智力測驗的得分,將他們分成了5個小組(優秀、中上、正常、中下、遲緩)。其次,通過問卷量表對所有孩子進行參加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這330人中既有體育活動參與者也有不參與者),包括參加的體育專案、持續時間和次數等。最後,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智力水準最低的那個小組中75%的孩子從不參加體育活動,只有4%的人數參加2項以上的運動;相反,在智力水準最高的小組中,只有34%的人數不參加體育運動,有41%的孩子參加2項以上的運動。由此可見,動得越多的孩子智商越高。

研究者將一群11~12歲所謂的“運動族”同那些和他們在同一所學校上課,在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智力上一致的“非運動族”學生在平均成績、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作了比較。結果發現,雖然“運動族”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平均成績與“非運動族”學生一樣,但數學成績比“非運動族”學生高很多。而且,一年以後的跟蹤調查表明,在新學校裡“非運動族”學生成績開始下降,而“運動族”學生成績則保持不變。

總結以上關於體育鍛煉與智力之間關係的研究表明,這一關係確實存在。這種關係主要是指,體育鍛煉發展的某些運動能力(如:協調與平衡能力)能預測並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體育運動的參與率越高,兒童的智力水準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