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壓穴位治小兒腸痙攣
小兒腸痙攣又稱腸痙攣腹痛、痙攣性腸絞痛,是由於腸壁平滑肌陣陣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為常見的機能性腹痛。其臨床表現為健康的小兒突然發生以臍周為主的陣發性、間歇性腹痛,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不等,嚴重者可就地翻滾。經反復發作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後,腹痛可不再出現。個別患兒腹痛反復發作,可遷延數日。在腹痛時觀察腹部,多見肚子鼓起,但用手觸之感覺柔軟,沒有固定壓痛點,也沒有包塊。腹痛常在排便或排氣後自然緩解或消失,腹痛間歇期間又找不到異常的體征,這是本病的主要特點。該病嬰兒至學齡兒童均可發生,以嬰兒期最多見。西醫目前尚無確切的治療方法。
小兒腸痙攣腹痛屬中醫的“腸氣病”、“腸痛”、“盤腸氣”範疇。由於氣候變化,護理不當,使小兒臍腹部為風冷寒氣侵襲,寒主收引,寒邪凝結腸間則氣滯,阻止經絡不通,氣血壅阻不行,則突發腹部劇烈絞痛;又因小兒為稚陽稚陰之體,脾常不足,如乳食不節、暴食過度,壅滯腸中致中焦氣機受阻,鬱而不通,升降失職,傳導失司而發為本病。
該病治宜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為原則。治療可取足三裡、承山、神闕。
患兒由家長抱好,並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術者用拇指指腹(要求一按一放、動作和緩、力度輕柔)分別于患兒足三裡、承山穴處按壓,每穴5分鐘。接著術者將掌心放于患兒神闕穴施加一定的壓力,以神闕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左右,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左右,要求動作和緩,力度適中,按摩的時候手掌帶動臍周圍的皮下組織,達到腹部微有熱感、無明顯不適為宜,按摩範圍可以由神闕穴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通經活絡、疏風化濕的作用。
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按壓之可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改善血液迴圈,緩解腸痙攣。神闕穴位居臍中,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是神氣聚集的場所,不僅是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病理變化的“反應點”,也是接受刺激並調節臟腑、經絡功能的“刺激點”。在按壓足三裡、承山起到調腸消食、理氣行滯功效基礎上,再于神闕穴處順時針及逆時針按摩善後,三穴位相配可以在短時間內為患兒解除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