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如何培養寶寶觀察能力】寶寶邏輯思維能力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培養寶寶觀察能力是寶寶全面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養寶寶觀察能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如何培養寶寶觀察能力要從長計議。

孩子觀察能力訓練

幼稚園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讓小朋友回去觀察小兔子,然後把它們畫下來交給老師。小遠回到家後告訴了媽媽老師佈置的作業,媽媽就帶小遠去隔壁鄰居家看他們飼養的小白兔。小遠回到家後開始畫畫,媽媽問他:“小白兔長什麼樣子啊?”小遠說:“白色的。”媽媽繼續問:“它的眼睛呢?”小遠想了想說:“紅色的。”

媽媽再問小遠小白兔的耳朵是什麼樣子的,小遠想了半天也沒有回答出來。等小遠畫完小兔子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發現小遠畫的兔子只有兩條腿,耳朵是短的,還沒有尾巴。

小遠的這種表現,說明他開始具有觀察力,但卻又沒有那麼全面。其實,這是幼兒的正常表現。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觀察力仍處於發展之中,觀察缺乏目的性和持續性,概括性較差,缺少相應的方法、知識,所以就容易出現小遠那樣馬虎大意的情況。

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觀察事物時不像大人那般成熟,很多時候都不能做到觀察細緻,並且較難抓住觀察的重點。他們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是不重要的細節,也能觀察得十分仔細。而對於他們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會觀察得十分籠統、粗略。另外,他們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輪廓就匆忙得出結論,不會再進行深入觀察。

一般來說,孩子的觀察能力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觀察持續時間較短

幼兒的觀察持續時間比較短,這與幼兒注意的穩定性較差是分不開的。實驗證明,3—4歲的幼兒對圖片的平均持續觀察時間是7分鐘,5歲幼兒僅能增加到8分鐘,6歲幼兒也僅為12分鐘。

2.不能對觀察進行很好的概括

除了觀察時間較短之外,不能對觀察結果進行概括,也是孩子的特點之一。由於幼兒的思維發展水準較低,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把所觀察到的事物有機地聯繫起來。比如說,把一桶雪帶進屋子,雪一會兒就會化成水。3歲幼兒看到這種現象會非常驚訝,但是並不能由此搞清雪、水和溫度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到6歲左右,幼兒才具備初步的概括能力。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父母可以採取以下這些方法。

1.訓練孩子有序觀察

要想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學會有順序的觀察。或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或從前到後,或由近及遠,總之,只有讓孩子學會有序觀察,他才能對觀察物件有全面的認識。

除了讓孩子對觀察的事物有總體認識外,還要讓孩子不能忽略細節。所以,父母要讓幼兒注意那些重要的、典型的特徵,然後再過渡到一般特徵。

2.幫孩子總結觀察結果

當孩子的觀察活動結束後,父母不要忘了幫他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孩子在獲得感性經驗的同時,也掌握一些理性的認知,這樣的觀察才是有意義的觀察。

3.多途徑、多管道地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要想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不能只局限於“看”這一種方式。事實上,培養孩子觀察力的途徑有很多。

首先,父母應當儘量豐富孩子的生活,擴大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並且要在這個過程中,善於抓住教育時機對幼兒進行觀察力的訓練和培養。

除此之外,孩子的觀察能力也受其注意能力、思維能力發展水準的制約。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就要同步進行注意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哪個方面出現了障礙,其他的方面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無論父母對孩子採取的是針對哪個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一定要以整體性的觀點來看待孩子認知的發展,將其看做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

培養寶寶邏輯思維能力

1、學習分類法

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點將其歸為一類,如根據顏色、形狀、用途等。父母應注意引導寶寶尋找歸類的根據,即事物的相同點。從而使寶寶注意事物的細節,增強其觀察能力。

2、認識大群體與小群體

首先,應教給寶寶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如傢俱、動物食品等。使寶寶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寶寶瞭解,大群體包含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如動物——鳥——麻雀。

3、瞭解順序的概念

這種學習有助於寶寶今後的閱讀,這是訓練寶寶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最大到最小、從最硬到最軟、從甜到淡等,也可以反過來排列。

4、建立時間概念

寶寶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寶寶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寶寶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寶寶也許會更規矩些。

悉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