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自控力,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

凱叔說:

達爾文曾在《人類的起源》一書裡寫道:“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應該控制自己思想的時候,便是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人類的自控力不僅影響著個人幸福、事業成功,更從各個方面改變了社會。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培養自控力。這一過程不可逆,並將使他們受益終生。下面這篇文章以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介紹了如何培養兒童自控力,頗具參考價值。

自控力,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

作者:付小平

自我管理是社會化的基礎,它和所有的發展領域都有聯繫——生理、認知、社會化和情緒等。對學齡兒童來說,良好的自控力有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自控力時時處處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力,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

2歲以下的嬰兒還不具備自控的能力,但在2歲左右,這種自控能力開始有所萌芽。有研究表明,一個2歲的孩子在被允許觸摸某件物品之前能夠單獨等待4分鐘左右。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在大多數孩子中,自我管理的全面發展至少要到3歲時才開始。

隨著認知和理解能力的不斷發展,小學階段的孩子基本上能夠清楚地分辨負罪感和害羞感,當他們認為自己違反了道德時,害羞感和負罪感就會隨之產生。

8歲左右,他們的自尊感和控制語言、身體攻擊以及其他消極情感的能力增強,當他們違反了規則時,會感到害羞;當他們能夠調控自己的行為並按要求去做時,會感到驕傲。

對於小學生家長來說,最頭疼的事情並不是孩子的智商不高,情商不夠,而是做事容易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總是坐不住。後者的關鍵影響因素就是孩子的自控力。當孩子發展起自控能力以後,他們就能控制衝動,學會等待並能延期行為,忍受挫折,延遲滿足,開始嘗試制訂計畫並執行計畫。

發展孩子的自控力,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充足睡眠是自控力的“能量場”

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讓人感到壓力、萌生欲望、受到誘惑,還會讓人難以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影響人的自控力呢?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對葡萄糖的吸收,而葡萄糖是人體生理能量的主要存儲方式。自控,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活動。

甚至還有研究表明,睡眠短缺對大腦的影響和輕度醉酒是一樣的,在醉酒的狀態下,人們是毫無自控力的。

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壓力相對不是太大,我們要盡可能保證他們的睡眠時間在每天10小時以上,讓他們的生理能量始終保持充足。這就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孩子形成早睡早起的生活規律。

自我意識是自控力的“調節器”

人類有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擁有自我意識。

當1歲多到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行動、研究和探索,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有神經學家提出,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我們卻有兩個想法。或者說,我們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衝動、深謀遠慮。

自控力的最大挑戰就來自於兩個自我的衝突:一方面想要這個,另一方面想要那個,當兩個自我發生分歧的時候,總有一方會佔據上風。

如果沒有完整的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如果自控系統能占上風,原始的本能衝動就會被抑制。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我們都必須意識到自己具有做這件事的衝動,以及抑制這種衝動的意志力。如果想要孩子具有更強的自控力,我們首先就要讓孩子具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識。

專注力是自控力的“試金石”

在能夠控制行為之前,孩子必須能夠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力。專注力能發展孩子的意志力和面對挫折的能力。

專注力雖然是孩子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卻往往很難在一本正經的學習中完全培養出來。專注力大都是在玩耍、遊戲、運動、戶外活動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培養起來的。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才能做到專注。對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孩子也可能做到專注,但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控力。

通過玩拼圖、找不同等很多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完全投入遊戲時,他們根本就不會受外界影響而分心。專注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不能等到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家長才開始重視。

除了拼圖、找不同這些遊戲之外,我再推薦幾個有助於培養專注力的遊戲:

1.木頭人遊戲:這個遊戲可以經常在家玩,很多孩子都喜歡。大人和孩子齊聲說:“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講話不許動,還有一個不許笑!”不管大家最後是什麼姿勢,都要保持不動,靜止一段時間。

2.被窩遊戲“看誰堅持時間長”:週末的早晨,不著急起床,和孩子躺在被窩裡,跟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口令。說口令之前,在被窩裡扭來扭去,鑽鑽爬爬,怎麼動都可以,但是隨著口令喊出來,大家就不能動了,誰先笑、誰先動就輸了。

3.紙箱遊戲:準備一個稍大的紙箱,兩邊挖出可以把手伸進去的圓孔,裡面放一些不同質地的東西,讓孩子伸手去摸,猜猜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多挖幾個圓孔,大人的手也伸進去,互相摸摸、猜猜是誰的手。

4.角色扮演遊戲:設計一個活動場景,大人和孩子各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比如醫生看病,可以讓孩子扮演醫生,大人扮演病人。在玩這類遊戲的過程中,孩子一旦進入狀態,就會玩得不亦樂乎,也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情況自己設計一些有利於集中注意力,孩子也很喜歡的遊戲。

延遲滿足是自控力的“代言人”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能力,是人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能夠延遲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延遲滿足經常和自我控制等同。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讓孩子克制欲望,學會等待。

關於延遲滿足,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糖果實驗。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蜜雪兒在斯坦福大學的幼稚園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實驗者先給一群4歲孩子每人一粒糖果,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等我回來後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糖。”說完,實驗者就離開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就得到了事先許諾的兩粒糖。

此後,實驗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跟蹤一直持續到他們高中畢業。

最後發現,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更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而那些沒有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容易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很多物質方面的需求都能立即滿足。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幸事,玩具應有盡有,食物隨手可得,但這同樣也會給孩子帶來控制自己欲望的挑戰。精神層面的需求,我們要盡可能滿足孩子;但物質方面的需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只要帶孩子一起去超市或者商場購物,很多父母就會被孩子折磨得筋疲力盡。孩子不是提出買這樣那樣的玩具,就是希望買各種各樣的零食,一旦不能如願以償,很可能就會趁機倒地耍賴。這就是孩子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表現。

父母的積極回應是自控力的“催化劑”

成人回應孩子行為的方式影響著孩子自控能力的發展。那些使用積極的紀律約束策略,使用權威的行為管理方式對待孩子的成人,更容易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因為他們使孩子參與到了積極的認知過程中。如果父母受到孩子的尊重並對孩子具有一定約束力,他們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將更容易被遵守,即使父母不在場也一樣。

心理學家克雷爾·考普(Claire Kopp)對自我調節的發展做過許多研究,她非常強調父母之愛的重要性。

她這樣寫道:“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來自哪裡?它來自想要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的願望,想要得到愛和積極情感的願望。孩子不會因為規則好就遵守規則,孩子不喜歡那樣。他們想得到愛和積極的情感,如果他們遵守規則之後能得到這些,他們就得到愛和積極的強化。”

因此,我們在給孩子約束和規則的同時,也要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愛和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愛相伴,規則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由並行。這樣的管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發尊重,這樣的規則才能得到孩子的自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