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產後清潔不到位,小心產褥熱

產褥熱,又稱產褥感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產褥期併發症,發病率約為6%,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多發生于剖宮產產婦。從時間上來說,夏季發生產褥熱的比例較高。

什麼是產褥熱?

產褥熱,即為產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是指產褥期內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產褥疾病是指分娩結束24小時以後的10日內,每日用口表測4次體溫,每次間隔4小時,其中有2次體溫達到或超過38℃。產褥病率多由產褥熱所引起,亦可由泌尿系統感染、呼吸系統感染及乳腺炎等引起的。

產褥熱是常見的產褥期併發症,其發病率為6%左右,尤其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產褥熱的發病率也有所上升。至今產褥熱對於產婦仍構成嚴重威脅。產褥熱、產後出血、妊娠合併心臟病及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仍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

產褥熱的發病原因

感染邪毒、外感、血液瘀阻、血液虧虛所致。

1.感染邪毒:產後子宮正開,如果分娩時沒有做好清潔和消毒,那麼邪毒就會侵入子宮,正邪交戰而出現發燒情況。

2.外感:分娩之後氣血虧空嚴重,元氣大傷,腠理不密,外部邪氣也就趁機侵入,導致營衛不和並出現發熱現象。

3.血液瘀阻:分娩之後惡露排泄不暢,停滯在體內,導致營衛不通並有發燒現象。

4.血虛:分娩時或分娩後失去大量血液,導致陰血虧損過多,致使脾腎陽浮不斂出現發燒現象。

生殖道有著一定免疫力,可以抵抗細菌和病毒侵入。而當產褥期產婦抵抗力降低時,細菌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導致子宮炎、泌尿系統感染、血栓性靜脈炎等感染問題,並伴隨發熱現象。

5..內源性☆禁☆感染:細菌本寄生於陰☆禁☆道內,但是因為機體的防衛機制所以並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如果新媽媽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那麼細菌繁殖能力以及毒性就會增強,而這些細菌就會導致各類感染問題。

6.外源性☆禁☆感染:主要是指外界細菌進入產道,引發各類感染問題。這些細菌可以通過不衛生的接生方式、不潔淨醫療器械以及臨產前的性☆禁☆生☆禁☆活等等,入侵產婦體內。

7.排尿障礙懷孕時因為子宮受壓迫,容易造成尿頻、憋尿等排尿障礙,從而引起尿路感染。產後1~2天也會出現暫時性的排尿困難,如解不出小便或排小便不徹底。曾英智醫師表示,生產時胎兒經過產道壓迫到膀胱,使膀胱神經傳導減弱,常會造成排尿困難,通常發生在急產或產程過長時。

8.血栓性靜脈炎如果感染治療不及時,大量的細菌向外擴散,可引起其他器官感染,如血栓性靜脈炎等。血栓性靜脈炎多發病于下肢,於產後1~2周持續發熱,出現下肢痛、腫脹、皮膚發白,血栓化膿時栓子脫落可導致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進一步擴散可形成敗血症。產婦休息時應抬高下肢,若經大量抗生素治療體溫仍不降者,可加用肝素, 24~48小時後體溫可下降,連用10天。若有化膿性血栓播散,醫師會考慮結紮患側卵巢靜脈或下肢靜脈。若已出現感染性休克、腎功能衰竭,應積極搶救,否則可致死亡。剛生產完,身體和心靈都像剛打了一場仗,需要充分地調養休息,只要好好和醫師配合,做好各種產檢,妊娠晚期禁止盆浴、性☆禁☆生☆禁☆活,積極治療陰☆禁☆道炎,產後多下床活動,保持會陰部衛生,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不適,相信都能很快過去的。

相關閱讀:產褥熱4大原因

如何避免和預防產褥熱?

產褥熱感染嚴重影響新媽媽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最好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預防工作:

保持清潔衛生:

應注意惡露的排出及勤換衛生棉墊,通常醫院會教導新媽媽如廁後以溫水沖洗會陰部,以減少感染發生,等到惡露結束就不需要再進行沖洗了。

保證充足休息:

生產之後新媽媽就要放寬心,一定要多休息。感覺身體不適的話,儘量把寶寶交給家人照顧,新媽媽應專心休息,這樣才能加速體力恢復。

保持傷口乾燥:

如果是剖宮產,那麼在產後7~10天后新媽媽才可以開始淋浴。之前可先以毛巾擦拭身體,以減少傷口發炎的可能。平時傷口應該隨時保持乾燥清潔。

保證充足水分:

有些新媽媽因為坐月子的禁忌而不願意多喝水,但對於已經發生產褥熱或是排尿不暢的新媽媽而言,水分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新媽媽最好每天補充攝入2000毫升左右的水。

避免性☆禁☆生☆禁☆活:

新媽媽產後6周內不宜有性☆禁☆生☆禁☆活,通常建議等產後複診後,由醫師診斷身體已復原,然後再恢復性☆禁☆生☆禁☆活。

適度營養:

產後營養很重要,但要講究攝取適度,這樣才有助於新媽媽的體力恢復及增加抵抗力,進而減少發炎情況,降低產褥熱的發生幾率。如果已經發生產褥熱,那麼最好停止吃過於油膩的食物,以免加重感染。

切勿自行服藥或停藥:

只要是對症下藥,產褥熱很快就能得以解決,但是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用藥時間要足夠,不要任意停藥,或是自行服用退燒藥,否則很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產後10天內還需要定期測量體溫,隨時留意身體狀況。

相關閱讀:產褥熱該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