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嬰幼兒常見病:寶寶鵝口瘡如何預防和治療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見於嬰幼兒。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發現,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

鵝口瘡病因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裡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1.母親陰☆禁☆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禁☆頭不清潔。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

鵝口瘡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或新生兒。多發生在口腔內舌、頰和軟齶處,主要表現為牙齦、頰黏膜或口唇內側等處出現乳白色奶塊樣的膜樣物,呈斑點狀或斑片狀分佈。

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發病處有斑片白膜,周圍黏膜充血。發病時口腔有灼熱刺疼和乾燥感,部分患兒伴有低燒的症狀。

嚴重時斑膜可波及咽喉、氣管或腸道黏膜,有時可引起發熱、呼吸困難或腹瀉。患有此病的寶寶因喝奶時會有刺痛感,因此經常哭鬧不安或不願意吃奶。

相關閱讀:母乳餵養的寶寶鵝口瘡會傳染給媽媽?

【小兒鵝口瘡的症狀】

1、小兒患了鵝口瘡時,剛開始的時候會有白色的點狀或小片狀的附著物,逐漸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長著像膿包樣的痘痘,用棉簽擦,難以擦去。

2、鵝口瘡通常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粘膜上。

3、當小兒得了鵝口瘡時會因為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還會伴有輕度發熱等現象。

4、因擦拭而受損的粘膜,如果治療不及時的話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Tips:鵝口瘡與奶塊的區別

寶寶吃奶後,口腔內會殘留奶液,如果沒有及時清潔,會形成奶塊,這與鵝口瘡有一些相似,對缺乏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區別它們的辦法就是:用濕棉簽輕輕擦拭,白色塊狀物消除,是奶塊;假如擦除困難,或擦除後會留有紅色創口,則表示寶寶患了鵝口瘡。

寶寶鵝口瘡情況5,請及時就醫

鵝口瘡治療方法:

1、一旦小兒得了鵝口瘡,可以用2%重碳酸鈉溶液,如:蘇打、純鹼等擦洗口腔(在擦洗的時候動作一定要輕,以免傷到寶寶,導致感染),每日3~5次,每四小時一次,然後塗1%紫藥水,或用棉花蘸些制黴菌素溶液塗在口腔患處,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

2、塗藥後不要馬上吃奶,或進食後不要急於給小兒塗藥(大概30分鐘後方可),否則會引起寶寶噁心、嘔吐。(注意多給寶寶飲水,這樣有利於將病菌排出體外)

3、注意口腔護理,每次小兒餵奶後再喂幾口溫開水,可沖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每次餵奶前,應清潔乳☆禁☆頭,媽媽雙手也要洗乾淨。如果是人工餵養者,奶具要嚴格煮 沸消毒。

4、治療的同時可以順便給小兒補充 VB和VC,每日3次,在小兒病好後停止。

5、如發現寶寶口腔猶如白色雪花層層疊疊,咽喉堵塞,呼吸困難等嚴重狀況,應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相關閱讀:專家推薦,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小兒鵝口瘡的預防:

1.產婦有陰☆禁☆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相關閱讀:美味佳餚 輕鬆趕走娃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