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加強小兒二肛瘺預防,不讓孩子掉入肛瘺深淵

小兒肛瘺的據國內外統計,嬰幼兒肛瘺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占小兒肛瘺的2/3;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其中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性占80%-90%,嬰幼兒肛瘺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瘺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複雜而瘺深的較少,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後可再發.原因 相對成人而言,兒童肛瘺的發病率較低,但小兒肛瘺的發生和家長帶寶寶的習慣,包括寶寶自身免疫都有一定關係。

引起小兒肛瘺的原因

肛瘺多發生在新生兒或小嬰兒,由於皮膚嬌嫩,抵抗力低,特別是肛門周圍的皮膚,經常受糞便的污染,肛門括約肌鬆弛,造成直腸、肛門粘膜外翻,更易受損。肛門局部感染或全身敗血症經血液迴圈感染,形成肛旁膿腫。膿腫形成之後,初期部位較深,僅引起病兒哭鬧或大便時不安,以後隨著膿腫的發展,膿腫穿透直腸周圍筋肉時,家長才在換尿布的過程中無意發現肛門周圍紅腫,外表很像一個癤子(女孩可發生一側大陰☆禁☆唇紅腫),最後,皮膚破潰,膿液流出。家長以為病該好了,誰知破潰的傷口很難真正的癒合,有時從疹口還溢出少量大便,這才知道已形成兒童肛瘺。除了這些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小兒骶骨曲尚未形成,兩側坐骨結節距離較近,加上肛門內括約肌緊張度較弱,因此糞便容易直接壓迫肛管齒線處,肛竇粘膜易損傷、擦破,導致細菌入侵。

②小兒常因尿布 皮炎 ,刺激肛周皮膚,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膿腫與肛竇相通而形成肛瘺。

③新生兒,尤其是男孩受母體激素失調的影響,使皮脂腺分泌亢進,易引起肛門皮脂腺炎,感染後成肛周膿腫與肛竇相通。

④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兒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因此容易發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瘺。

據國內外統計,嬰幼兒肛瘺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占小兒肛瘺的2/3;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其中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性占80%—90%,嬰幼兒肛瘺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瘺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複雜而瘺深的較少,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後可再發。

相關閱讀:手紙不講究 寶寶易患肛瘺

小兒肛瘺的症狀

1.肛門靜脈回流不暢,局部經常淤血,組織營養不良,影響癒合。

2.瘺道彎曲、或有竇、分支,引流不通暢,膿液瀦留,反復感染,造成瘺道不易癒合。

3.直腸內有一定的壓力,將直腸感染物質如糞便、氣體,可經常不斷地從內口進入瘺道,刺激腔壁,繼發感染後由外口排出,也是造成瘺道的原因。

4.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後,膿液排出,膿腔逐漸縮小,外部破潰口和切口也縮小,腔壁形成結締組織增生的堅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閉合。

5.瘺道多在肛門括約肌之間通過,由於括約肌經常不斷地收縮與舒張,壓迫瘺道,影響膿液的排除,容易貯膿感染而難以癒合。

6.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多在肛門外,膿液從外口流出,但原發感染多在肛竇。肛竇則是繼發感染的門戶,反復感染,形成瘺道。

7.結核桿菌、放線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膿腫,克隆氏病等難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瘺。

大部分肛瘺由肛門直腸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後形成。膿腫逐漸縮小,但腸內容物仍不斷進入膿腔,在癒合縮小的過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暢不易癒合,日久後腔道周圍有許多瘢痕組織,形成慢性☆禁☆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內外括約肌附近,外口皮膚生長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復發作。管道的感染多數為膿性☆禁☆感染,少數為結核性。

小兒肛瘺如何治療?

1.瘺管切開術

是將瘺管全部切開開放.靠肉芽組織生長使傷口癒合的方法。適用於低位肛瘺,因瘺管在外括約肌深部以下。切刀開後只損傷外括約肌皮下部和淺部,不會出現術後肛門失禁。手術在骶管麻醉或局麻下進行,患者側臥位或截石位,首先由外口注入美藍溶液,確定內口位置,再用探針從外口插入癭管內.瞭解瘺管的走行情況及與括約肌的關係。

肛瘺切開術的手術步驟:

(1)正確探查內口尋找內口的操作與掛線療法相同,探得內口後,將探針拉出肛門外,如瘺管彎曲或有分支,探針不能探入內口,則由外口注入1%美藍色素溶液少許,以確定內口部位,再由外口以有槽探針探查,將管道逐步切開,探查直至探到內口為止。如仔細探查仍不能找到內口,可將疑有病變的肛竇作為內口處理。

(2)切開瘺管並充分切除邊緣組織瘺管切開後應檢查有無支管,如發現也應切開。瘺管全部切開後即將腐爛肉芽組織搔刮乾淨,一般不需要將整個瘺管切除,以免創面過大。最後修剪傷口邊緣,使傷口呈底小口大的“V”字形,便於傷口深部先行癒合。

(3)肛管括約肌切斷術中應仔細摸清探針位置與肛管直腸環的關係,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進入,雖全部切開瘺管及大部外括約肌及相應內括約肌,由於保存了恥骨直腸肌,不致引起肛門失禁,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上方進入直腸(如括約肌上肛瘺括約肌外肛瘺),則不可做瘺管切開術,應做掛線療法或掛線分期手術。第一期將環下方的瘺管切開或切除,環上方瘺管掛上粗絲淺,並紮緊。第二期手術俟大部分外部傷口癒合後,肛管直腸環已有粘連固定,再沿掛線處切開肛管直腸環。瘺管切開後其後,壁肉芽組織可用刮匙刮去,一般不必切除,以減少出血和避免損傷後壁的括約肌。切除瘺管組織應送病理檢查。

(4)傷口處理每日更換敷料一次,最好在排便後進行,傷口內填充敷料逐漸減少,直到肛管內創口癒合為止。每隔數日做直腸指檢可以擴張肛管,更可防止橋形粘連避免假癒合。

2.掛線療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蝕作用的藥線的機械性壓迫作用,緩慢切開肛瘺的方法。適用於距肛門3~5cm內,有內外口低位元或高位單純性肛瘺,或作為複雜性肛瘺切開、切除的輔助治療。被結紮肌肉組織發生血運障礙,逐漸壞死、斷開,但因為炎症反應引起的纖維化使切斷的肌肉與周圍組織粘連.肌肉不會收縮過多且逐漸癒合、從而可防止被切斷的肛管直腸環回縮引起的肛門失禁。手術在骶管麻醉或局麻下進行,將探針自外口插入後。循瘺管走向由內口穿出,在內口處探針上縛一消毒的橡皮筋或粗絲線.引導穿過整個瘺管,將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切開後紮緊掛線。

SFT技術,即全電腦肛腸病診療系統於檢查、治療與一體,該技術主要應用於肛瘺、肛周膿腫的微創治療,病變部位由電腦螢幕顯示,圖像清晰,診斷準確,同時圖像可凍結、儲存、重播、放大分析、測量計算等並能進行治療前後對比。

怎樣預防小兒肛瘺?

(1)建立正常的膳食習慣 因肛瘺的發生與濕熱有關,對於油膩飲食,可以內生濕熱,所以不宜多吃。應多吃清淡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綠豆、蘿蔔、冬瓜等新鮮蔬菜、水果。對經久不愈的肛瘺多為虛證,飲食上多吃含蛋白質類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2)及時治療肛竇炎、肛乳☆禁☆頭炎以免發生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及肛瘺。

(3)肛門灼熱不適、肛門下墜者 要及時查清原因,及時治療。

(4)防治便秘和腹瀉對預防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有重要意義,因為大便幹結容易擦傷肛竇,再加上細菌侵入而感染。腹瀉者多半有直腸炎和肛竇炎的存在,可使炎症進一步發展。

(5)積極治療 積極治療可能會引起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全身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

(6)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每日排便後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對預防感染有積極作用。

嬰幼兒在出生後3個月至1歲時,是肛瘺發生率的高峰年齡段之一,出現兒童肛瘺是正常現象。專家提醒,一般患兒出現肛瘺,要根據情況進行辨證治療,因為患兒較小,解剖結構和大人也不大一樣,所以在手術時也要注意,但是如果形成膿液,應該及時進行切開引流,以防膿液侵犯肛門,導致肛瘺複雜化。同時,家長應該注意觀察自己的寶寶,並做好家庭護理,避免不必要感染,加重病情。

相關閱讀:給寶寶擦屁股不當易造成肛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