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焦慮應對】寶寶焦慮症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寶寶焦慮應對對寶寶健康極為重要,那麼如何瞭解寶寶焦慮應對?瞭解寶寶焦慮應對並不困難。寶寶年紀小,還無法用嘴巴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時他們的很多的行為和表達都會讓父母感到困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那樣做。比如為什麼寶寶一定要媽媽抱著才能睡覺,即使有時候感覺他們已經睡熟了,剛一把他們放到床上,就開始嚎啕大哭了。這都是因為什麼呢?
有人說這是孩子在和父母撒嬌,有人說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到底誰說的是正確的呢?我們又該怎樣分辨和應對寶寶的“不安全感呢”?
安全感的建立基礎
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就一直在給孩子提供吃、喝、住、行,儘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就是孩子信任家長的基礎。只有建立了對家長的信任,安全感才能隨之而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一歲半前是建立信任感的最佳階段。
然後,有些時候即使我們覺得已經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卻仍然不高興,這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需要產生了誤解,如果寶寶因為尿了而哭鬧,家長卻立刻給孩子餵奶,這就會讓孩子不信任。當然了,人無完人,家長偶爾理解上存在小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頻繁出錯,對待寶寶的態度忽冷忽熱,就會讓寶寶有不安全感。
撫養困難的寶寶更容易感到不安
從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很疼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順利的和寶寶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並讓寶寶感到安全。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即使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寶寶還是經常哭鬧,這可能就是由寶寶的個性特徵導致的。想要判斷寶寶的個性特質就要從飲食、動作、睡眠、排泄和父母互動的幾個方面來看,如果寶寶生活規律就是容易撫養型,如果寶寶生活規律差,經常哭鬧就是撫養困難型,但不管怎樣都是正常的。父母應讓自己的養育方法適合寶寶的個性特徵。
如何應對寶寶的不安?
給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一直陪伴孩子,尤其是一歲半之前,還要給寶寶充分的摟抱和愛☆禁☆撫。同時家長還要學會區分嬰兒不安全感的表達和撒嬌耍賴,否則會讓寶寶失去獨立性。
平時,父母應該陪伴寶寶一起多探索新的事物,比如帶孩子去公園散散步,安靜的戶外環境會使寶寶感到舒適,情緒也能得到平靜下來。此外,戶外活動還有利於寶寶鍛煉身體。
發病原因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準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現在的絕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還只是停留在盡力為孩子創造的物質條件上,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關愛,多動症、抑鬱症、孤獨症等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也“盯”上了一些幼兒,幼兒焦慮症就是其中之一。
幼兒焦慮症與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這類孩子往往有敏感、自信不足、自尊較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家長也常有敏感、多慮的表現,而且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當。
1.先天因素
有調查資料顯示,大約15%的幼兒焦慮症患兒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慮症,大約50%的焦慮症患兒的單卵雙生者有類似的診斷。
2.家庭因素
經研究調查發現,如果父親或母親患有焦慮症,那麼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慮症的風險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研究人員發現,患焦慮症的家長往往通過以下行為舉止將焦慮症“傳染”給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批評,在孩子面前經常流露出驚慌和害怕的表情等。家長對孩子過於苟求,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智力發育水準,孩子懾于家長的權威,整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也會導致過度焦慮反應。此外,對孩子過於溺愛、千依百順,孩子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當孩子走出家庭,在社會上或學校中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時,便容易患上幼兒焦慮症。
3.學校因素
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過度地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搞“題海戰術”等,教育內容過多,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習任務過重,課外作業太多,娛樂及睡眠時間少,壓抑了兒童好玩的天性,日久就會形成幼兒焦慮症。
從上可知,導致幼兒焦慮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家長和老師必須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引發了幼兒焦慮,並以此為依據,積極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時緩解和消除幼兒的焦慮,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地成長。此外,家長在為幼兒焦慮症選擇治療藥物的時候,鑒於幼兒年齡尚小,因此選擇無副作用,效果顯著的純中藥製劑平慮解迫安神劑,才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