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幫寶寶戒夜奶 防止“奶瓶性”蛀牙

寶寶愛喝夜奶的現象,並非是一種疾病,但可能會使照顧者無法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因此,如果寶寶戒掉夜奶,家長夜晚的睡眠就能減少不必要干擾,獲得足夠的體力及精神,進而提升白天照顧寶寶的品質。

另一方面,如果寶寶已經開始長牙,卻不斷吸吮乳☆禁☆頭或使用奶瓶喝奶,會導致琺瑯質剝落,造成奶瓶性蛀牙,若越早幫寶寶戒掉喝夜奶的習慣,就能減少發生蛀牙的機率。

什麼是奶瓶性蛀牙?

醫學上,奶瓶性蛀牙也稱為奶瓶性齲齒,如果寶寶喜歡含著裝有果汁或牛奶的奶瓶睡著,或是每次吃飯時間過長,都會使牙齒長時間處於酸性環境中,造成牙齒被細菌蛀壞、變黃、變黑等情形,進而發生奶瓶性齲齒;此外,父母太常親吻寶寶,唾液中的細菌進入寶寶的口腔裡,也會導致細菌滋生。

對於無法成功戒掉夜奶這件事,多數人可能會先想到影響孩子的口腔衛生問題,但日積月累下來,爸爸媽媽在無法獲得好睡眠與精神耗損的兩大壓力之下,恐怕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智商,偶爾可能會無意間對寶寶展現出生氣、無奈的態度,對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出現不良影響,這是許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環。

長牙後是戒掉夜奶的最佳時機

俗話說,孩子的生長過程是七坐八爬九發牙,因此一般來說,從寶寶9個月大開始,就可以開始學習戒掉喝夜奶的習慣,但每個寶寶的成長速度皆不同,通常不會強調從9個月大後立即練習戒夜奶,而是寶寶長牙後才是最佳的訓練時機。

如何訓練寶寶戒掉夜奶?

家長在訓練寶寶戒夜奶時,最好是利用溫和漸進的方式,而不是以為放任寶寶哭過幾天之後,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家長在白天的照護方式良好與否,是決定寶寶能否成功快速戒掉夜奶的關鍵,若爸媽或其主要照顧者無法全程照顧,也沒有委託他人協助定時餵奶,讓寶寶有一頓沒一頓地進食,到了晚上寶寶就會很容易感到饑餓,因此,白天在喂寶寶喝奶的時候,照顧者必須確實遵守餵食時間,才能避免寶寶半夜頻頻醒來吵著要喝奶;就算寶寶有午睡的習慣,家長也應定時叫醒寶寶,如果不忍心叫醒他喝奶,晚上可能又會進入喝夜奶的不良迴圈。

此外,基本上,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一天當中的生活作息就是喝奶和睡覺,有時候白天睡得太好,半夜醒來就會吵著想喝奶或是希望父母陪他玩,所以剛出生的2個月內,通常還是需要半夜喝奶,也不建議從這段期間就開始讓他戒夜奶,爸爸媽媽必須忍耐一下。

家長互相溝通‧可提升戒夜奶的效果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全職媽媽少,也因為這樣,白天照顧孩子的責任,多半會由公婆或是娘家的親人一肩擔下,到了晚上才換回爸媽接手。不過,如果寶寶經手兩個以上的親人照顧,很難快速建立一套固定的生活模式,且容易產生混亂,例如: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可能會認為寶寶要喝夜奶時,只要讓他喝水或是哭幾個晚上就可解決,但爸媽會希望長輩能在平時就幫忙在固定時間餵奶,利用矯正白天作息的方式來減少晚上哭鬧的機會,所以等到寶寶可以學習戒夜奶的時候,家長之間的溝通協調也顯得非常重要。

反復在所難免‧家長莫心急

對寶寶來說,要成功跨過戒夜奶這道關卡,需要很大的自製力,第一次戒夜奶就成功的孩子,可視為幸運,若第一次的結果是失敗,父母也不必感到挫折,這是正常現象,爸爸媽媽應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儘量順著寶寶的需求來改變他喝夜奶,如果連續幾天下來,皆以失敗收場,代表寶寶這時候暫時還無法克服晚上不喝奶,建議幾周後再讓他嘗試,同時白天也要維持正常的飲食作息。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並非像機器一樣,下指令之後就能立刻更改行為與習慣,所以父母不應遷怒於他,若半夜真的哭鬧起來,有時候還是要適時遷就他,以免寶寶喪失對父母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睡覺之前,可以和他互動,進行一些小遊戲,讓寶寶睡得安穩,減少半夜起來哭鬧的機會。

此外,待寶寶4個月大可開始嘗試吃輔食之後,要讓口腔肌肉能夠適時進行咀嚼的動作,一旦學會咀嚼輔食,除了能夠獲得飽足感,避免半夜餓肚子之外,也能避免因為吸太久奶瓶而造成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