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吃魚蝦會導致兒童性☆禁☆早☆禁☆熟嗎?

去年底曾有媒體爆出了一起剛剛會走路的小寶寶卻被發現第二性征開始發育的兒童性☆禁☆早☆禁☆熟事件,疑似是因吃多了魚蝦,對此有位專家說,野生淡水魚蝦的營養確實不錯,可人工養殖的都是喂飼料的,飼料中含有激素,越大的淡水產品體內所含激素越多,孩子吃多了,就會導致性☆禁☆早☆禁☆熟。這個說法真的科學嗎?

淡水魚蝦不存在餵食激素的問題

目前社會上流傳的淡水養殖的魚蝦所喂飼料中含有激素,導致淡水水產品體內含有激素,越大的淡水水產品體內所含激素越多,是沒有道理的。淡水養殖沒有餵食激素的必要,餵食激素反而會加快這類水產品的死亡。

受污染水域中捕撈出來的水產品存在EEDs污染問題

會引起性☆禁☆早☆禁☆熟

環境中廣泛分佈的內分泌干擾物(EEDs)在全球範圍內對兒童的健康都是重大挑戰。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中,性☆禁☆早☆禁☆熟備受人們的關注

大多數種類的EEDs往往同時具有擬雌激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的雙重活性,因此它們既會引起女孩性☆禁☆早☆禁☆熟,也會引起男孩性腺發育不良的症狀。

那麼,導致性☆禁☆早☆禁☆熟的EEDs主要源自哪裡呢?

水生生物是人體受EEDs污染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因為,水生生物的食物鏈具有生物富集作用。當養殖魚塘、江河湖泊、近海水域的水質受到污染,增塑劑、洗滌劑代謝產物等污染物就會通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在魚、蝦、蟹、河蚌等生物的肌肉中富集,其含量比水中高10~9000倍。這些生物被人食用後,自然就會污染人體。

從受污染水域中捕撈出來的水生生物(魚、蝦、蟹、河蚌、泥螺等),其肌肉中塑膠增塑劑的含量比水中高10~9000倍,富集效應明顯。

國內部分養殖魚塘存在EEDs污染問題。特別是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新生兒期、青春發育期)的兒童以及孕婦,應儘量避免食用受污染較嚴重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域中捕撈出來的水生生物。深海的水生生物未受到明顯污染,食用較安全。

飲食因素只是兒童性☆禁☆早☆禁☆熟的病因之一

器質性病變因素更需要重視

要瞭解性☆禁☆早☆禁☆熟的發病機理,我們首先要知道性☆禁☆早☆禁☆熟分為真性性☆禁☆早☆禁☆熟和假性性☆禁☆早☆禁☆熟。

真性性☆禁☆早☆禁☆熟的發生原因複雜,既可因顱內感染、外傷或腫瘤等器質性疾病,也可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謂特發性的中樞性性☆禁☆早☆禁☆熟。

假性性☆禁☆早☆禁☆熟的病因也很多,但生殖腺腫瘤、腎上腺皮質增生症或腫瘤是最主要的病因。

瞭解過發病機理後我們發現,導致性☆禁☆早☆禁☆熟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器質性病變。當然,除了疾病等原因,性☆禁☆早☆禁☆熟還可能與飲食不合理、營養過剩、能量過剩、亂吃補品有關。

臨床上也確實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兒童激素水準異常的現象,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準勝過成年婦女。不過家長在預防、判斷和治療孩子性☆禁☆早☆禁☆熟的時候,首先要先排除疾病因素,胡亂懷疑飲食因素是不科學的,也容易耽誤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