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誤讀孩子 你還在繼續嗎?

每一天孩子都在成長,生活習慣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身為父母,如果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他們當前的心理,孩子就會擁有被認同的愉悅感,教育也可以切中要點。以下這些小細節,您真的讀懂了自己的孩子嗎?

尋求完美≠笨

情景再現:

媽媽請胖胖幫忙搬小板凳。胖胖向板凳方向走去,奶奶在胖胖靠近時,拿起板凳遞給胖胖。胖胖大叫“不是這樣的”。他把小板凳放回原處,然後再自己搬起來。奶奶笑著說:“真是個笨孩子”。

專家解讀:

胖胖這不是笨,而是處在“完美敏感期”孩子的常見舉動。這一階段,孩子凡是都講究完整性。按照他們的理解,事情應該這樣做,如果被打亂,他們便很不樂意。他們正從初步建立有計劃處理事情的意識,向逐漸掌握思維能力過渡。對此,我們何不寬容一些,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施行破壞≠錯

情景再現:

鬧鬧是個小“破壞王”。他經常毀壞家裡大大小小的物品,自己的玩具車,媽媽的化妝盒等常常被拆得亂七八糟。父母總是大聲指責鬧鬧,強力阻止他“搞破壞”。

專家解讀:

事實上,孩子拆東西也是在進行學習。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他們通過探尋各種事物來認識這個世界,智力也同時得到提升。在大人看來,他只是又損壞了一個物件,其實在這一行為中用到了孩子手眼等感官,孩子也弄明白了自己好奇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樣。所以,家長不應隨意指責並阻止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免孩子喪失好奇心,失去了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如果事情本身有一定的危險性或不可操作性,可以先向孩子解釋,然後另外找相關的事情讓孩子做。

重複並不只為記憶

情景再現:

朵朵很喜歡《小美人魚》的故事,總是讓媽媽反復講,幾乎每晚都要聽一遍,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朵媽對此感到很奇怪,覺得孩子聽了那麼多遍早應該記住了,想要拒絕再講,但是朵朵不甘休。

專家解讀:

重複是孩子學習的典型特徵。學習並不是知識資訊的堆積,而是需要不斷的刺激來增強記憶,從而提升孩子智力的發展。在學習中,當大量重複記憶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進入新的學習階段。而且孩子從自己熟悉的內容中,可以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依戀與自理並不衝突

情景再現:

晴晴的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她的獨立性,不讓她粘著他們。晴晴很早就自己吃飯、穿衣。為了培養晴晴的資歷能力,甚至把她送進了全托的幼稚園。

專家解讀:

粘父母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常規舉動。在依戀父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從而認識世界。經過依戀的階段,孩子逐步建立起健全人格。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在成長中需要被重視、認同,與他們的獨立性並沒有衝突。

育兒感悟

家長不能以成人的準則來看待孩子,這樣很容易誤解他們的舉動。我們應該走進孩子,在制止孩子行為之前,先認真想一下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考慮一下要求十分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請低下頭,走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