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虎媽狼爸或單親孩子更容易發胖 你知道嗎?

一些國外的研究表明,單親孩子、壓力大等一些特殊情況會導致孩子發胖。

一、虎媽狼爸易養胖孩子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友發(音譯)博士表示,該研究表明,父母情緒宣洩、懲罰、教育壓力等因素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生理及飲食習慣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肥胖幾率。這些應引起父母們注意。

二、父母離婚可能導致孩子肥胖

挪威的一項研究表明,離婚家庭肥胖的孩子是普通家庭孩子的1.54倍。研究人員調查研究了3166名挪威學生的身高,體重以及腰圍,並在索菲亞歐洲肥胖會議中發表其研究成果他們將該資料與其父母的婚姻狀況做對比,得出離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肥胖的結論。

三、每天看一小時電視易發胖

2011-2012年間,有一項早期的兒童資料研究,調查了11000多名幼稚園小朋友。資料庫包括了兒童看電視的時長,他們看電視的頻率,還有他們的身高和體重。一年之後,大部分的孩子重新評估這些資料。平均而言,幼稚園的小朋友們每天大概看三個小時的電視。DeBoer發現,那些每天看一到兩個小時電視,甚至更多的小朋友,體重方面傾向于更不健康。

四、窮人家的女孩兒更容易發福

在生存壓力較大的環境中生存會對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重增加,特別是對女性來說,這種現象更加顯著。進一步說,較差的社區環境通常包括更多的速食店、較少的雜貨店、較差的治安狀況和較少的體育鍛煉機會。而這些都有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核心提示:研究發現,小兒肥胖對長大後的身體素質有影響,超重兒童10歲後更容易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近日,亞太地區胃腸病學會《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超重兒童10歲後更容易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該項研究由西澳大利亞大學研究人員主持,採用問卷調查和肝臟超聲波檢查結合的方式,對1170名17歲青少年的早期生活軌跡與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之間的關聯做了調研。結果顯示,那些幼年超重,即從3歲起身體品質指數、皮褶厚度、上臂圍和胸圍均超標的肥胖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後更易罹患脂肪肝,這種關聯在男孩身上體現更明顯。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父母要從兒童期就注意控制孩子的體重。

專家教你如何幫肥胖兒童健康減肥?

1、自我監控(記日記)

(1)食物日記(記錄總熱能的攝入,食物的種類、重量,在進食過程中出現的狀況等);

(2)鍛煉日記(記錄鍛煉的頻率、時間長短和強度);

(3)尺規及身體係數表(記錄體重、脂肪百分比和身體外型尺寸的變化等)。

注意:記日記的目的是加強意識.兒童不能自行完成,由家長代勞。

2、誘因控制

甜甜從家到幼稚園的路上,會經過一家麥當勞。每次甜甜經過這裡的時候,都會被裡面食物的香味和樣子吸引,產生饑餓感。

這個例子說明,上下幼稚園經過麥當勞可能是導致小孩過食的誘因。誘因控制就是要避免導致不良行為發生的情形出現。改變接送甜甜去幼稚園的路線。或許是—種較好的方法。

3、培養控制行為的技巧

(1)減慢進食的速度(對每口食物進行計數,咀嚼每口食物或在每口食物之間放下餐具);

(2)勸阻在進食時進行其他行為,如看電視;

(3)對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晚上在床邊放好運動服以提醒次日清晨去跑步。

4、改變觀念

學會如何積極改變負面的自我陳訴。如“我家所有人都胖,遺傳的,減不了”,應該讓小孩學會反駁自己“只是難些,但並非不可能。假如我堅持這個計畫,我就會成功”。

應該讓小孩知道減肥後不但可以減少疾病,體形會變美,重新找回自信與自尊。

5、改變生活模式

(1)減少久坐的習慣。

(2)勸阻過度的看電視和使用電腦(一共不超過2小時)。

(3)鼓勵體育鍛煉或集體運動。例如參加運動協會、體型舞蹈訓練等。

(4)增加偶然行為。例如鼓勵孩子做家務,走路代替坐車,走樓梯代替坐電梯等。

(5)組織家庭活動。例如野餐,飯後家庭散步等。

6、父母支持

父母在小兒減肥的過程中充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要有良好的營養知識,要決定孩子該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肩負決定孩子該吃多少和是否吃的責任。要作好監督工作,還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大注意:

(1)保證正常的成長發育,合理平衡膳食,切勿節食。

(2)低於2歲,通常是低於5歲的兒童不應該接受低脂肪飲食,當然也不可以無限量攝入。

(3)一般情況下,兒童不建議藥物與手術治療。

(4)胖子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關於肥胖。重在預防。

專家提示:造成肥胖的原因非單一因素,是綜合因素。比如攝食過量與運動不足是同等重要的,又如後天的因素(超過60%)大於先天的因素(20-40%),後天的因素又包括很多情況,攝食過量與運動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