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哭鬧巧辨別 別讓病來了還不知道

1.饑餓 是嬰兒最常見的非病理哭鬧原因之一,常因餵養不當所致,如食稀釋奶,晚間限制食量,或機械教條的定時、定量、或因母乳不足、吸吮困難等使嬰兒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因而反復哭鬧、頻繁覓食、吸吮手指和吸吮接觸嬰兒面部的衣被等物品。持續時間長者可出現饑餓腹瀉和消瘦等營養不良表現。改善餵養、滿足嬰兒營養需要,哭鬧即停止。

2.牛奶蛋白過敏 臨床表現有哭鬧,濕疹,腹瀉,便血,嘔吐,拒食,體重增長不良等嬰幼兒。更換游離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奶粉餵養後哭鬧等上述症狀可消失。

3.嬰兒腸痙攣(colic)是腸壁平滑肌陣發性強烈收縮所致的腹痛,可能與更換或添加食物、飲食過量、攝入糖類過多、腸內積氣、感染、過敏等因素有關。腸痙攣是嬰兒啼哭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晝夜均可突然發生,表現為不規則性、陣發性反復哭鬧,痛劇者手足伸蹬、翻滾、出汗、面色蒼白、拒壓腹部,但腹肌張力不高。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疼痛停止後,嬰兒一般情況好,無明顯病容,全腹肌張力正常,無固定壓痛和包塊,亦無發熱、嘔吐、腹瀉等表現。

4.腸道寄生蟲 蛔蟲、鞭蟲、鉤蟲、蟯蟲感染可導致腹痛和神經體統興奮性改變,消化功能和營養紊亂等,在小嬰兒哭鬧中不多見。鉤蟲感染常致明顯瘙癢,甚至大量便血。蟯蟲感染常有夜間肛周瘙癢。大便查見蟲卵或發現成蟲則可確診。生理鹽水棉簽洗肛門離心沉澱或用透明膠紙粘附肛門皺襞後直接置玻片上鏡檢蟯蟲卵,陽性率較高。

5.口腔疾病 由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奶乳☆禁☆頭的壓迫等均可導致卡他性口腔炎、潰瘍性口腔炎、皰疹性口腔炎、舌炎和咽炎及壓迫性口腔潰瘍等均可因疼痛引起嬰兒哭鬧,吸乳時疼痛加劇,甚至因此而拒食。檢查可見口腔潰瘍、流涎多。粘膜表面有不易擦掉的白膜者多為鵝口瘡。小兒牙萌時也常有流涎多。牙萌出通過骨膜時也可引起疼痛,應特別注意。

6.中耳炎(otitis media) 小兒耳咽管相對短而粗,呈水準位,且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較多,故易患中耳炎。有的小兒中耳炎的其他表現不明顯,僅因疼痛引起反復哭鬧,尤以夜間為甚,若不注意腸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後方得確診。有時按壓耳屏前或耳後可引起哭鬧。對反復哭鬧小兒,應注意檢查耳鼓膜,若為中耳炎,應及時治療,以免影響聽力。

7.低鈣血症 低鈣小兒的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疾病早期可無手足搐搦典型表現,出現興奮、煩躁、易激動、哭鬧、驚嚇、驚跳、睡眠不安。細緻觀察可能發現面部或四肢局部肌肉小顫動,若不及時用鈣劑治療,可發展為典型手足搐搦症,甚至抽搐窒息。注意詢問餵養史,戶外活動情況。有無長期腹瀉史和佝僂病體征,必要時查血清鈣葡萄糖酸鈣,然後給予維生素D3治療。

8.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也會引起小兒哭鬧,以夜間為主,易驚、搖頭磨枕。檢查血清25-oh-D3水準有助於診斷。

9.嬰兒腦功能受損 如生後有缺氧窒息史,早產兒腦發育不良,膽紅素腦病等也會出現煩躁、哭鬧、打挺用力等表現。

10.維生素K1缺乏導致的遲發性顱內出血 多見於單純母乳餵養1-3月之間的小嬰兒。

11.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易誘發髖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的小嬰兒哭鬧,脫位的一側下肢無自主運動功能,雙下肢不等長。檢查Barlow試驗及檢查Ortolani征以評估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13. 嬰兒不明原因哭鬧(colic)是一種自限性症狀,生後2周即可出現,6周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並消失。國外學者進行過大量研究,但原因尚不明確。為探討colic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以指導父母科學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嬰兒過度哭鬧的發生。結論:婦女孕期及產後的負性情緒可能增加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危險。

14.嬰兒乳☆禁☆頭錯覺:在嬰兒極易發生,主要表現為嬰兒有強烈的覓食欲望,但當觸及母親乳☆禁☆頭時即哭鬧拒吮,或張大嘴但不含接乳☆禁☆頭。這種情況如不及時糾正,常常導致母乳餵養失敗。原因, 多見於人工餵養 由於產婦及家屬對母乳餵養知識掌握甚少,認為在嬰兒出生最初幾天裡乳汁少,怕嬰兒吃不飽而在初次喂哺成功後,瞞著醫護人員進行人工餵養,造成乳☆禁☆頭錯覺。其次 母嬰分離 若母親患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子癇、心臟病等,因需救治而分開,暫時不能進行母乳餵養,或嬰兒早產、窒息兒入新生兒監護室而採用鼻飼,因此在恢復母乳餵養時產生乳☆禁☆頭錯覺。再次 醫護人員知識缺乏或責任心不強 由於個別醫務人員知識欠缺或責任心不強,產後未及時指導,致使開奶前喂水產生錯覺;初次喂哺成功後,未再強化指導,中間喂水產生錯覺。還有 乳☆禁☆頭扁平、內陷 母乳餵養難度大,嬰兒易產生乳☆禁☆頭錯覺。

15.其它 嬰兒特別多見的尿布疹和濕疹也是嬰兒哭鬧的常見原因,應注意護理和治療。

如何安撫哭鬧的寶寶

很多父母對哭鬧中的寶寶搞的束手無策,無論如何都安撫不好,其實安撫哭鬧中的寶寶也是需要技巧的:

1、幫助寶寶學習自我放鬆

給寶寶一個奶嘴或允許寶寶吸手指,等他情緒穩定,喝足奶水,將睡未睡之際,再把他放下來小憩。

2、用“單調的聲音”安撫疲勞過度的寶寶

電風扇、乾衣機、吸塵器的嗡嗡聲,都能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他不被談話或家裡其他聲音所吸引。

3、提供某樣具有鎮靜效果的物品給寶寶看

考慮在光張陰暗的房間擺個有照明燈的水族箱或紅色的檯燈,以安撫受了過多刺激的寶寶。

4、讓寶寶身體有安全感

試著把煩躁不安的寶寶緊緊裹在嬰兒被裡,不讓他四肢亂動,這樣可以減少觸覺刺激,有助於寶寶放鬆情緒。

5、幫助寶寶體驗安靜的感覺

縮短寶寶遊戲的時間,讓他休息一陣。拉拉扯扯天為寶寶提供光線柔和的環境,晚上儘量讓他睡在黑暗寧靜的地方。

6、注意寶寶的肢體語言

寶寶搓揉眼睛,扭轉頭部,突然睡著,可能都在暗示他需要安靜一段時間。

7、重視寶寶的睡眠

讓寶寶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會發現小傢伙在得到充分休息以後,適應環境的能力將隨之提高。

8、帶寶寶出去散步

帶寶寶出門散步,只要一直走下去,寶寶情緒就能得到紓解。

9、固定把寶寶的小床或搖籃當作他休息的地方

不要把寶寶睡覺的地方變成遊戲場所,也不要在裡頭放置一堆填充動物。旋轉音樂玩具,以及其他會分散視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