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音樂能使寶寶變漂亮
經常聽音樂能使寶寶變漂亮
當今時代科學發展異常迅速,古老而又年輕的音樂被人們重新認識和應用。美國有關科研部門研究發現,常聽音樂能改變兒童的容貌,使孩子的臉孔變漂亮。
人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接受外界的資訊而產生的,即資訊通過耳、眼等器官傳遞到大腦,大腦再經過處理指派面部某個部位的神經發生變化。
常接收悲傷、恐懼、驚嚇、不愉快的資訊,與常接收愉快、喜悅、歡樂的資訊比較,兒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著根本的差別。因為大腦神經使面部某些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愉快或悲傷的面部表情難以退去而固定下來。
經常讓幼兒聽些歡快的樂曲,用音樂來刺激神經,調節精神,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對這一點,日本幼兒開發協會做過試驗,並取得很好的效果。他們把幾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來,一一拍照、錄影,作為原始資料。然後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札特的小夜曲。開始時沒有什麼變化,可四個月以後,這些孩子的面容發生了很大變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潑,動作協調,就連眼神都與一般孩子有根本區別。
由此可見,在幼兒期讓孩子多聽些優美的樂曲,不僅對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變得漂亮起來。
0~1歲——讓寶寶聆聽美妙的聲音
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爸爸媽媽應逐漸引導他聆聽周圍的聲音及音樂,讓他擁有一對“音樂的耳朵”。美妙聲音來自能發出悅耳聲音的玩具、房間裡一個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風鈴,還有周圍人的聲音。寶寶呆在父母懷抱裡的時間最長。當寶寶完全依賴父母的時候,父母可對他哼哼唱唱,同時伴隨顛簸、搖晃、拍打、輕撫寶寶的身體,如手心、腳心、臉蛋、屁股等。父母溫柔的聲音,充滿了愛和感情,是寶寶最好的音樂。
1~2歲——培養寶寶對音樂的興趣
1~2歲的寶寶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參與音樂活動的路徑可以拓寬一些。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節奏明快、短小活潑的歌曲或樂曲,説明寶寶隨音樂有節奏地做拍手、招手、擺手、點頭等動作,然後逐步增加踏腳、走步等動作。
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教寶寶有節奏地說兒歌,也可以拍著節奏說歌詞,在會說歌詞的基礎上,家長可教唱適合寶寶歌唱能力的一些幼兒歌曲。
2~3歲——和寶寶在遊戲中感受音樂
當寶寶稍微大一點,還是應該創造機會讓寶寶和父母有一種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寶寶坐在父母身上,父母可顛簸、搖晃、拍打、撫摸寶寶的身體,這些都是在傳達一種愛。寶寶耳朵裡聽到的是一種節奏,身體感覺到的是一種運動,這種節奏和運動本身充滿愛和想像。而且這還不單是一種節奏,還有強弱起伏、音高、音調的變化。寶寶小的時候父母主動,大了一點後,可以讓他主動來拍打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