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的壞毛病是咋慣出來的?大多家長有三條

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情理之中,但如果一味的嬌慣孩子,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情理之中,但如果一味的嬌慣孩子,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理性疼愛孩子。

一個孩子被慣壞的過程

1.永遠都在表揚

有一個沉悶的家庭,爸爸上班,媽媽照看兒子。媽媽的日子萬般無聊,原因是她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教會她要勤勞、熱愛閱讀和興趣廣泛。這名媽媽想外出工作但老公不讓。

媽媽一天到晚以照料和欣賞兒子為樂趣,千篇一律表揚:“you are a good boy”,永遠是這一句,百萬次的重複。那兒子不論幹什麼,媽媽都順著依著。很快兒子發現自己生氣媽媽就會忍讓,於是,生氣變成了他的必殺技。逐漸他確信自己是好孩子,媽媽那句永不更改的表揚已經深深鐫刻到他幼小的心靈和腦海。

2.媽媽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除去表揚“好孩子”,媽媽全面包辦代替孩子該做的事,並且以為任何知識有學校教他即可。於是這孩子毫無人生歷練,情商和社商停滯不前,脾氣卻特別任性,為所欲為。

一個孩子被慣壞的結果

到這個孩子成人就有了三大特色:

1、自己最棒;

2、什麼也不會做(除去上班掙錢);

3、特別無知,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別人做的事只要他不會就是混帳事,真是無聊!外出交友聊天,太沒意思……

除了掙錢這最起碼的生存之道還有吃飯娶媳婦這兩樣原始本能,別無它能。偏偏老媽的“好孩子說”無比根深蒂固,長大的他還真的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無所不能。後來有個女人嫁給了他,卻完全失去了自我。要知道,他自視極高,而且特愛生氣,一生起氣來鬼都害怕,那是在他媽跟前歷練了幾十年的絕活啊。可憐老婆過得異常鬱悶。

他們的孩子呢?可想而知,完全像他不像媽,因為那可憐老婆根本沒自主能力和話語權,在他跟前只知三緘其口,噤若寒蟬。孩子成人後自是如他一樣夜郎自大兼什麼也不會,哎呀,又是一個怪誕人生,自負自大、處處抓瞎、萬般失敗!

讀完這個故事之後,不知道爸爸媽媽們心裡是不是五味雜陳呢?也許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可是不可否認,主人公的境遇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有幾分重合的。我們也曾為了鼓勵孩子,一味地只說“寶寶好棒”;我們也因為不想讓孩子“受罪”,而幫孩子包攬了所有的大事小事。愛孩子無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個合適的尺度。對孩子合理適時的表揚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樹立正確的自信;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學會做相應的事情,告訴孩子方法而非代替孩子去做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成長。

不想讓你的孩子擁有這樣的人生?從小開始,杜絕慣壞孩子!

★1.3歲前要堅持開發孩子的領悟能力,養護好孩子的美好天性,要極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好學能力;

★2.孩子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媽媽給他來一次隔離反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有權威的,必要時還是媽媽說了算;

★3.四歲後有些孩子已經建立社會人個性,可能產生貪婪、懶惰、對他人不敬等不良品德。這時候就不能完全順養了。可以用溫和而耐心而堅定的手法制止孩子,但必須注意態度,此時的孩子大腦尚在發展期,嚴厲態度會永久性扼殺孩子的樂觀心態;

★4.七歲後要多教孩子是非觀,可以批評,態度依然要溫和而堅定。語言要簡短,批評不超過三句話,遇到事情及時處理,不舊事重提,不講大道理;

★5.媽媽本人要多做自我批評,給孩子樹立自我反省和善於反思的正向樣板;

★6.堅持給孩子建樹好習慣,尤其閱讀、交友、興趣愛好和幹家務一樣不能少;

★7.孩子讀書要關注,不能唯讀破案偵探之類為了探奇而讀的輕鬆書,也要讀名人傳記、哲理書、醫學書、科技書,讓孩子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全面開發;

★8.看電視打遊戲等懶散玩意兒必須限制時間;

★9.每個孩子都要從兩歲半開始學抹桌子、清潔和整理家務,學齡前孩子學切菜、做飯、洗衣服。做這些事一次做幾分鐘即可,千萬別讓孩子做得太久,否則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事情不論做得多麼不好,媽媽都要表揚孩子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