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營養不良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本圖片來源領育網璿璿的小家相冊

營養不良又稱“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現稱“蛋白質攝入不足”。主要因蛋白質或總熱量長期攝入不足引起,多見於嬰幼兒。臨床表現為進行性消瘦、體重減輕或水腫,嚴重者常有臟器功能紊亂。

引起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餵養不當或小兒挑食、偏食。餵養不當主要是“太過”和“不及”。

“太過”是指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饑飽無規律,過分食用肥膩的食物,過多地吃冷食,導致食積內停,形成疳症。

“不及”指母乳餵養不足;人工餵養調配不當,如牛奶或奶粉濃度太低,或以穀物(米粉、麥乳精)為主食,從而因長期蛋白質和脂肪不足而發生營養不良。

當前比較常見的營養缺乏病等主要有: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單純性甲狀腺腫、鈣缺乏症、鋅缺乏症、乾眼病、佝僂病、腳氣病、維生素B缺乏症、癩皮病、巨幼細胞性貧血等,其中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單純性甲狀腺腫和乾眼病,被稱為世界四大營養缺乏病。

體重不增是最先出現的症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逐漸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膚乾燥、蒼白,煩燥不安,肌肉鬆馳,身高也低於正常。

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釐米-0.4釐米,皮膚乾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鬆馳,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釐米,皮膚蒼白、乾燥,毛髮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 度營養不良:精神萎糜,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乾燥、無彈性,毛髮乾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如何治療

中藥治療

1、取黃鱔魚1條,雞內金10克。將鱔魚去內臟,切塊放碗中,加雞內金,蒸熟後食用。

2、紅薯葉30克,雞內金10克,煎湯,調味服。

3、人乳拌麥芽,煎湯服。

4、山楂數個,紅糖少許,煎湯服。

5、鵝不食草3克,燉豬肉食用。

6、金不換草60克,同豆腐燉服。

西藥治療

1、治療期間宜予以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或維生素B族等藥物。其他輔助治療如苯丙酸諾龍25毫克,肌肉注射,每週二次,同時給予足量蛋白質類飲食。

2、一般認為嬰兒期以牛乳加蔗糖和植物油為最好的食品基礎。年齡稍大可根據當地慣用食品加添固體食物以提高熱卡供給,如無腹瀉、嘔吐,早期即給予每天每公斤190熱卡,逐漸增至200熱卡。不能耐受乳糖者忌用乳類。

3、少量多次輸血、輸血漿,行靜脈或肌肉注射;亦可用胎盤血多量多次灌腸。

4、頑固病例可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考地松等激素。

5、針刺肝俞、胃俞、身柱,用短促強刺激,不留針。

如何預防

(一)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餵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澱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餵養。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製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二)積極防治疾病 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三)重視體格鍛煉 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