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力發育不平衡如何判斷
養生之道網導讀: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可愛,但是世事往往是難料的,有些孩子會出現智力發育不平衡的情況。兒童智力發育不平衡如何判斷?下文告訴你,兒童智力發育不平衡如何判斷。兒童智力發育不平衡如何判斷?
我對孩子進行了相關檢查包括韋氏少兒智力測試,結果顯示:孩子的聽覺記憶相當好;言語方面的能力發育與同齡兒比較處於中上水準;但操作能力、視覺空間分析能力卻比90%的同齡人低。顯然,孩子並非心理不健康,也不是故意跟學習作對,而是她的智力存在問題——智力發育不平衡。
臨床表明,由於智力發育不平衡而導致孩子學業不良的情形大量存在,其原因有腦部存在實質性病變、過度焦慮、大腦右半球新近創傷、挫折耐受性差、神經系統統合發展不佳等,極少數還有重性精神疾病。這類孩子的症狀在幼兒階段很容易被忽略,一入學就會表現得非常明顯,而不明就理的家長往往將其歸咎于孩子不努力等主觀原因,結果非但延誤了孩子正常的治療和訓練,還可能因此導致他們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問題。
兒童智力發育不平衡的判斷有以下方法:
孩子對圖像:物體形態的辨別是否較差;
是否左側身體的運動掌握不好、平衡能力差;
左手使用幾率是否明顯比正常人少;
在感覺和運動方面,左側身體反應是否明顯遲鈍;
用耳學習是否比用眼學習能力強,比如聽故事能較快理解、記憶,但卻不願自己看書;注意力是否很不集中。
如果孩子在這些方面的表現突出,應儘早找醫生進行相關的檢查,採取藥物治療,並根據孩子早期神經系統發育快這一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種訓練包括醫院的專門訓練和以家庭為主的訓練。
怎樣治療智力發育不平衡?
很多孩子智力發展不平衡是暫時的,通過接受教育,很多人可以徹底改變,所以,家長要有信心,孩子才會進步得更快。
方法1:對難以學會的孩子,重點梳理邏輯關係
6歲的孩子,學習數學的困難與抽象思維能力有很大關係。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請大家跟著我一起想:“一個蘋果”。您腦海裡是什麼?一個蘋果是紅色或者黃色,也許是被咬了一口的,也許蘋果還掛在樹枝上。好,下一步大家和我一起想“1”。您腦海裡是一個什麼?誰能夠準確地描述“1”是個什麼東西?大家一定有不同地答案,更多的人覺得很難形容“1”是什麼——這種“1”的感覺就是抽象的。當我們把這個概念給一個6歲的孩子時,他們有人就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缺乏這種抽象思維能力。而這種想像能力不足,就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對數學的學習。
這時家長怎麼辦呢?您可以借助孩子另一種能力——形象記憶能力。也就是“一個蘋果”的想像能力。當孩子因為5+8等於什麼不知道如何想像的時候,您可以先讓數位形象化,對孩子說:“5個草莓加上8個草莓,一共有多少個草莓?”這樣描述,孩子會容易理解。多讓孩子把數學題與具體事物相聯繫,熟練之後,抽象的思維能力就會被孩子的大腦提煉出來,而這個提煉可能就在某一個瞬間,如靈光閃現,是什麼時候,誰也不知道。
進入應用題學習階段,可以讓孩子把應用題的每一句話都畫在紙上,變成一幅自己可以理解的圖畫,幫助孩子理解。另外,如果孩子記憶沒有問題,可以背誦一些心算答案,幫助孩子解決慢的問題。案例中的強強,兩位元數加減法需要轉一個彎的時候,他就思考上出問題,如果一些常見的題死記硬背一些,會讓他的速度快一些。再加上形象思維的幫助,會比現在有進步。
所以,當孩子數學能力不足的時候,一來可以利用孩子原來有的理解方式引導孩子,二來需要等待,等待孩子“開竅”,請家長有耐心。
注意事項:
用形象的物體思維代替抽象思維,在數字比較小的時候很實用,數字大了,孩子運用起來會比較難。建議家長早一點開始這樣的想像訓練,這樣有助於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一小部分孩子,需要動手擺擺物品,才能夠理解數的概念,所以,孩子想像不出來的時候,借助實物多訓練,是提高認識的途徑,是抽象思維能力不足但是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借助的好方法。一些孩子需要掰手指頭計算數學題,可以讓孩子掰,解決眼前完成作業的問題,孩子不會永遠這樣。
生活中提出邏輯關係的問題,對孩子也是一個鍛煉。比如問問孩子:一年有四季,每個人要穿不同的鞋子,你說媽媽去工作去,媽媽一個人最少要準備多少雙鞋子?家長一定會問:這與學習數學有關嗎?我們的回答是有!就在我們小學一年級的考卷中出了這樣一道題:3位老師帶學生去動物園,男生有21名,女生有23名,問一共要買多少張門票?這道題絕大多數孩子沒有拿到分數,因為沒有加上老師。其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家長加以運用,孩子就會得到智力上的啟發。
方法2:對語文差的孩子,要加強語言訓練
有些孩子總是表達得很簡單,讓他們描述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他們說不清楚,聽家長或老師講話的時候,也需要重複聽幾遍才能夠明白。這樣的孩子也屬於智力發展不平衡。他們多是少言寡語的老人帶大的,或者語言發展沒有受到重視造成的,也有遺傳的一些因素造成的。
建議家長先説明孩子理解語言,再訓練孩子表述能力。理解詞彙少,是他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我們曾經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前,從來沒有給孩子講過故事,很多家長沒有時間和孩子聊天,把孩子完全託付給保姆或者老人。這些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利。您要從現在起,就給孩子講故事,圖文並茂,逐步解釋,細緻地教孩子生活中用到的詞。如拋、丟、扔、投、砍……需要解釋比較細緻的詞語。讓孩子理解別人說話的含義,孩子也就會運用到與同學、老師交流的語言上了。
注意事項:
這樣的訓練也不可操之過急。家長的批評對他們可能是嚴重的打擊,再教他們學習的時候,他們乾脆不學了,這樣就麻煩了。所以,對這樣的孩子要有耐心,家長要堅持。
不要期盼孩子就小就能說會道了,他們可能會有進步,也有可能在兩年後變成一隻百靈鳥,但是,也有可能有了表達的能力,也還是不願意表達。這可能是性格問題,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只要孩子在關鍵的時候會表達自己就好。
方法3:對馬虎的孩子,要訓練其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不足的孩子容易出現很多讓家長頭痛的問題,家長甚至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如寫字丟一筆,把左邊的偏旁寫在右邊,數位反著寫,中文拼音區分不開,老師留的作業是兩項他會落一項……有時候家長認為孩子是不認真,馬虎,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不愛學習,真是冤枉了孩子,其實孩子是觀察能力不足造成的。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訓練。
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做手工、搭積木、串珠子,提高孩子動手能力,手眼配合能力,要想做好這些事情,就要觀察物品之間的關係。
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下跳棋。跳棋可以挑戰遊戲者的想像力,同時促進記憶力和觀察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準。還有報紙上常常刊登的“找不同”遊戲,走迷宮遊戲等。
小學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通過想像訓練孩子細緻。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一道題,如:一個跑步的人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孩子就會說:喘粗氣、出汗、累、動作越來越慢、心跳加速等等,再往下說就有難度了,需要孩子更加細緻地思考。還可以用一個詞為起點,如“快樂”,從快樂聯想到“笑臉”、“給予”、“關心”、“玩耍”……與這個詞有關的詞語,使得孩子思維越來越開闊和細膩。
多做這樣的練習,孩子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同時提高。不要把所有的訓練都和學習掛鉤,孩子會厭學,從玩中提高能力後,再要求提高學習上不馬虎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