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缺鋅易被忽視:寶寶缺鋅症狀及補鋅食譜推薦

寶寶缺鋅的症狀:

1、食欲減退:挑食、厭食、拒食,普遍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饑餓感,不主動進食;

2、亂吃奇怪的東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髮、紙屑、生米、牆灰、泥土、沙石等;

3、生長發育緩慢,身高比同齡組的低3—6釐米,體重輕2—3公斤;

4、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發燒,反復呼吸道感染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出虛汗、睡覺盜汗等;

5、指甲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6、多動、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7、視力問題:視力下降,容易導致夜視困難、近視、遠視、散光等;

8、皮膚損害:出現外傷時,傷口不容易癒合;易患皮炎、頑固性濕疹;

9、青春期性發育遲緩,如:男性生☆禁☆殖☆禁☆器睾丸與陰☆禁☆莖過小,睾丸酮含量低,性功能低下,女性乳☆禁☆房發育及月經來潮晚,男女☆禁☆陰毛皆出現晚等;

10、口腔潰瘍反復發作。

延伸閱讀:寶寶健康分水嶺: 一日三餐需改變

三大原因導致兒童缺鋅

·攝入少。兒童飯量小、吸收有限,加上日常飲食含鋅量較低,很容易造成鋅攝入不足。另外,大量食用味精也會影響鋅的吸收。

·需要量大。大腦、骨骼及免疫系統的發育都需要鋅的參與,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期,鋅需要量更大。

·流失多。人體內的鋅通過糞便、尿液、汗液和頭髮不斷排出體外,胃腸道疾病、虛汗盜汗等都會加速鋅的流失

缺鋅的危害:

機體內缺鋅會使腦細胞數目減少,尤其在胎兒期到3歲期間,如果缺鋅將影響腦的發育。據有關營養調查表明,一些先天性呆傻兒童,當排除遺傳等因素後,缺鋅是重要原因之一。

缺鋅還會降低免疫功能,導致經常患病,原因是鋅對吞噬細胞的殺菌能力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在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患兒中,缺鋅的寶寶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寶寶。臨床發現,受傷的孩子缺鋅時傷口癒合慢。

寶寶缺鋅怎麼辦?

1、提倡母乳餵養,母乳中含有促進寶寶生長發育的鋅,尤其初乳中含有大量的鋅,人工餵養的寶寶則需要按時添加輔助食品,同時注意補充含鋅豐富的食品。

2、適量攝入含鋅豐富的食物也是最有效的補鋅方法。例如粗制完整的穀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鋅;海產品含有豐富的鋅,綠色蔬菜也含有豐富的鋅。

3、食物過度加工,會使鋅遭受破壞,因此,烹調食物時要控制好火候,以減少鋅的流失。

4、食物中的鐵、鈣、磷、銅等成分含量過高時,鋅的吸收利用率就會降低。應在日常飲食中保證食物多樣化,力求達到平衡膳食。

延伸閱讀:輔食添加有禁忌 寶寶健康食譜制定方法

補鋅食譜推薦:

寶寶補鋅食譜之魚肉菜粥

原料:鱔魚30克、胡蘿蔔10克、海帶清湯50克、醬油少許、米飯50克

做法:

1)鱔魚骨剔淨,魚肉燉熟,搗碎;胡蘿蔔用擦菜板擦好。

2)米飯、海帶清湯及魚肉、胡蘿蔔等倒入鍋內同煮;煮至黏稠時放入醬油調味。

寶寶補鋅食譜之雞蛋裡脊肉

原料:豬裡脊肉200克,雞蛋1只;鹽、香油各少許

做法:

1)豬裡脊肉洗淨,絞成餡。

2)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和蛋液一樣多的涼白開水,加入肉餡,放鹽,沿一個方向攪勻,然後上鍋蒸15分鐘;出鍋後淋上香油即成。

延伸閱讀:寶寶4個月後要注意補鐵防貧血:適合寶寶的補鐵食譜推薦

寶寶補鋅食譜之肉蛋羹

原料:豬裡脊肉、雞蛋1個

做法:

1)豬裡脊肉,剁成泥;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和雞蛋液一樣多的涼白開水,加入肉泥,放一點點鹽,一個方向攪勻。

3)蛋液上鍋蒸15分鐘;出鍋後,淋上一點香油、撒上些香菜點綴。

寶寶補鋅食譜之蝦米花蛤蒸蛋羹

原料:蝦米、新鮮花蛤蜊、雞蛋2個、黃酒、鹽、蔥適量

做法:

1)蝦米切碎,放在黃酒裡浸泡10分鐘;花蛤洗淨,用開水燙後使殼打開取肉。

2)雞蛋打碎加鹽,加蝦米和花蛤,加溫水,放入蔥花,大火蒸熟即可。

延伸閱讀:土雞蛋更營養?六個誤區讓你吃錯雞蛋患上癌

寶寶缺鋅注意事項:

在如何判斷孩子缺鋅的問題上,家長容易陷入兩大誤區:一是忽視症狀;二是依賴檢測。

之所以忽視症狀,主要是因為缺鋅的症狀較多,也很常見,如挑食厭食、虛汗盜汗、反復感冒、頭髮稀黃、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差、反應遲鈍、個子矮小、視力下降、消化功能差、口腔潰瘍、皮炎、頑固性濕疹、傷口不易癒合等。

正因為缺鋅症狀平常多見,家長很容易忽視,有些症狀還被誤認為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時間一長,孩子缺鋅就越來越嚴重。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上述一項症狀,就必須引起重視,符合兩項以上就可以初步判斷為缺鋅,這也是臨床判斷缺鋅的基本方法。症狀表現越多、越明顯,則表明缺鋅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此外,還可以結合孩子的體征,如地圖舌、指甲白斑、皮膚粗糙等進行綜合判斷。

有些家長比較相信檢測,過於依賴血鋅、發鋅或尿鋅等檢測結果。實際上,任何檢測都會受到多種干擾因素的影響,準確性反而難以保證。在醫學上,檢測通常也只是在確診的時候作為參考依據,關鍵還是看症狀和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