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語不正常嗎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自言自語不正常嗎?孩子的世界是奇妙的,他們急於將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表達出來。表達方式很多樣,但最常見的是語言。那麼,孩子自言自語不正常嗎?我們成人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自言自語?孩子自言自語不正常嗎?
孩子的自言自語,多發生在4歲左右。這是幼兒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從心理學的範疇說,人類的語言,包括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兩種。外部語言又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區別。人們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通過文拿表達出來,是書面語言,如各種書籍、報刊、信箋、佈告等。口頭語言是說出聲的語言,它是人們最基本的語言,如孩子們模仿成人的說話,和大人交往時的對話,人們的互相交談,報告、講演、講課等。內部語言是不出聲的語言,是人們默默思考間題時,自己便用的語言。我們在考慮某個問題時,雖然不想發出聲音,但自己可覺察出語言器官,尤其是喉頭處在微微抓動。這些反應和正常說話時的反應是類似的。
1一3歲的孩子,是以學習外部語言(口語)為主的。他們獨立思考間題的能力很差,他們的要求和願望總是要說出來。如看圖片時,總是一邊點一邊說。這時,他們的內部思考式語言還很不發展。
4一6歲的幼兒,是具體形像思維,能單獨地思考問題。他們的內部語言是在學習外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但由於幼兒的語言動覺調節功能的發展尚不完善,還不能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所以在思考問題時,就出現了特殊情況,既有外部語言,又有內部語言。父母應當認識到,自官自語是幼兒學習內部語言時,出現的一種過渡形式。
面對孩子自言自言,我們成人該怎麼辦?
1、面對寶寶自言自語莫驚慌也莫無視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寶寶自言自語,腦海裡第一時間就想到一些精神類的疾病,有人甚至和“自閉症”扯上關係。其實,如果寶寶的日常行為表現沒有異常,家長們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反而應該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感到欣喜。
那麼,面對自言自語的寶寶就隨便他自由發揮嗎?其實,爸爸媽媽可以好好把握孩子自言自語的這個階段,給孩子一些指引。父母要多與孩子說說話,隨時隨地告訴她一些常識: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幹什麼用的,為什麼這樣做等等;給孩子提一些她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問題,讓她自己思考並作出回答;講故事可以增強孩子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訓練語言的好途徑。講完故事要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想法,可以請她來給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
另外,別打斷孩子自言自語,要琢磨他們的話,要注意對孩子的不解、疑惑給予一定的啟發;當孩子能獨立戰勝困難時,還要給予鼓勵,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向內部語言發展,為學會獨立思維創設更有利的條件。
2、給他一個真正的陪伴
我們說,自言自語是正常現象,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必要的。如果孩子身邊始終有一些能與他對話的人,他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不一定會有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出現。其實,過多的自言自語,是孩子發出來的、與他人交流不足的一種求助信號!
如果過多的自言自語,這確實是缺乏能與他共時交流的夥伴的表現,即父母在場少了、小夥伴少了,孩子缺乏交流的物件。既然父母能夠意識到這是孩子的一種求助信號了,那麼,多給予他高品質的陪伴,為他創造更豐富的語言環境,就能改善他自言自語的情況。
如:(1)增加親子溝通,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的內容,理解他,並且積極加入他的扮演遊戲當中。(2)和孩子一起閱讀,開闊他的眼界,支援他的語言發展。(3)鼓勵孩子繪畫,嘗試用除語言之外的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腦中的天馬行空。(4)為他尋找可以交流的小夥伴。平時讓他多和同學一起接觸、遊戲,週末帶他去公園,認識新的夥伴。
總之,孩子自言自語,不僅是他們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也伴隨加速了他們的活動。這也是一種語言的自我調節機能,能調節寶寶的行為,幫助他們驅除孤獨,而且它還有利於寶寶語言的發展。因此,爸爸媽媽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必去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