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腕”讓你痛並快樂著
在我們大拇指的根部有兩條肌腱,一條是拇指外展長肌,一條是伸拇指短肌;豎起大拇指時,可以在大拇指的根部手腕處,摸到這兩條肌腱。肌腱就像麻蠅一樣,肌肉的收縮牽動肌腱而帶動手指的運動。如果這兩條肌腱活動得太頻繁,或者是在超過負荷的力量、不正確的姿勢下使用,肌腱就會受傷,而產生周圍滑液囊的發炎,造成手腕在大拇指側的疼痛,而影響手腕及大拇指的活動。
如何確定得了“媽媽腕”
媽媽腕疼痛的位置是在大拇指近手腕的地方。症狀通常是慢慢加重,而不是突然發生,嚴重時不但會妨礙手腕的運動,也會影響睡眠,病人會覺得關節僵硬,甚至像神經痛一樣,會往上痛到手臂,往下痛到大拇指的末端。在做手掌抓握、大拇指蹺起、手腕往小指側變曲時,疼痛常常會加劇。可看見在手腕橈骨末端莖突處有一點點水腫,按壓時疼痛。
做芬科斯試驗,即將你的大拇指握住,並且將你的手腕彎向小指側時,因為發炎的肌腱滑囊受到拉力牽扯引發疼痛,就有可能是你得了媽媽腕了!
臨床上借由上述檢查即可論斷,但對有些不典型的病例,目前可以使用“骨骼肌肉超聲波”來論斷。超聲波的檢查優點是準確、省時,也沒有輻射的危害。超聲波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排隊其他容易混淆的疾病,像是腕骨骨關節炎、橈骨神經痛、肌腱感染等等,能給你最適當的治療。
順帶一提,“腕隧道綜合征”是另一種常見的手腕疾病,由於手掌的正中神經在通過手掌韌帶時受到壓迫,會發生手指麻木、感覺像觸電一般、大拇指下方魚際肌萎縮無力的現象,必須與“媽媽腕”區分清楚。
“媽媽腕”的高危險群
1、以下這些活動容易造成媽媽腕:剪布、縫紉、重複抓握、轉水龍頭、轉瓶塞等。像是音樂家、打字員、電腦操作員、作業員等。需要使用手腕與大拇指做重複動作、手腕常常受到壓迫的人,最常被這個疾病困擾。
2、另外一個高危險群,就是懷孕後期的准媽媽以及產後的媽媽,因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易引起手腕韌帶的水腫,肌腱也變得脆弱;或者是抱小孩的姿勢不當、時間太久,也都會拉傷手腕的肌腱。
在確定論斷之後,一般我們建議病人接受藥物以及複健的治療。
1、急性期
A、藥物治療方面:大多數只要給予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便可減輕疼痛、降低發炎。
B、複健方面:醫生會為你定做一個手腕與大拇指的固定副木,請你穿戴4-6個星期,不但可以保護發炎的肌腱,也能夠提醒你儘量讓患處休息。
C、若上述治療並無法達預期療效,則應配合局部的熱療、電療、超聲波或鐳射等物理治療。
2、急性期過後
一旦疼痛稍微緩解,應該開始做溫和的垃張運動,包括:
A、大拇指的彎曲、伸直、外展、內收。
B、手腕的彎曲、伸直、側彎、旋轉等動作。
C、借由上述治療,在部分可以在4-6周內得到改善。
3、治療方法因症狀而異少數嚴重的病例,保守性治療,仍效果不好時;
A、可以局部注射小劑量的類固醇、局部麻醉止痛劑,疼痛發炎現象就能獲得明顯改善,而且很少發生副作用,不會有口服類固醇,產生腎上腺機能抑制、身體水腫、肥胖等缺點。
B、在技術上,唯一要留意的是,不可將藥物注射到肌腱中,以免肌腱斷裂。
C、目前標準的方法是使用超聲波定位注射,可以很準確地指導藥物注射到肌腱四周發炎水腫的滑液囊之中,而不會發生肌腱斷裂的危險。
4、若是進行以上治療皆無效,或是慢性發炎疼痛的病人,才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與保養
媽媽腕發生的預防以及治療後的保養,最重要的是聽從工程師的衛教建議:
A、在抱小孩時,儘量不要單手抱、不要抱得太久、不要過分依賴手腕的力量,將小孩靠近自己的身體,以獲得較佳的力學支撐。
C、避免大拇指、手腕的過度負擔,像是提重物、拿炒菜鍋、擰毛巾、打保齡球等。如果要做,最好先有熱身運動。
D、一些重複性的家事,像是烹飪、打掃、縫紉等,做一段時間就要適度休息。
結語
媽媽腕在女性發生的是男性的十倍,做先生的要多體諒太太在先天上的體能差異,家事共同分擔,以減少媽媽腕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