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孩子戀母情結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克服孩子戀母情結呢?男生有戀母情結,女生有戀父情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如何克服孩子戀母情結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如何克服孩子的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多數表現為男性,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女孩子也有戀母情節,當然這個戀並非戀愛的戀,而是依戀的戀,雖然以後的戀愛都是通過這個發展出去的。戀母情結是指,母親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從記事起對母親產生崇拜,信任和依賴的心理。母親的表現則是希望控制孩子,不希望孩子離開自己,進而阻撓孩子戀愛婚嫁等等。這事一個雙方的病症。當然戀父情節也是同樣的原因。只不過家庭教育中女性比例較多,所以戀母情結問題較多罷了。
戀母情結中文翻譯為“伊諦普斯情結”、“俄底浦斯情結”、“伊底庇斯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通俗地講是指孩子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麼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所謂“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戀母情節是一個很嚴重的的病症。解決戀母情節的唯一方法是母親有覺悟,不然任何人的勸說都會被誤解為阻撓和破壞,因為沒有什麼能比媽媽說話更管用的了。
二、“戀母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戀母或戀父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它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的各種人際關係都是這種情結的變形。3-6歲,寶貝會出現戀母情結,進入青春期後,戀母或戀父情結的對象不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或老師、名人或當紅的明星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戀母情結的物件漸漸年輕化,終於被同齡人所取代。真正意義上的友情和愛情產生了。這都是正常現象。
但是過分的“戀母情結”會造就不成熟的個性,在成年後還保留濃厚的戀母情結的成人,往往在個性上是極為不成熟的,具體表現為:
1、不承擔責任、沒有主見、缺乏進取精神。
有戀母情結的孩子,因為非常害怕失去媽咪的愛,所以一直是試探著母親的態度,處處希望媽咪滿意,抑制自己的要求和願望。由於過於依附母親,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都容易軟弱化。不希望母親失望。在社會上也是一個懦弱的人,缺乏自主意識。
2、戀愛時難以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
在戀愛時,有戀母情結的人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表現得循規蹈矩,按照母親的標準去尋找戀愛對象;另一種是“花花公子”型,因害怕承擔責任而對任何人都難以長情。
3、走入婚姻之後難與妻子形成圓滿的關係。
外表上循規蹈矩的人結婚之後,在和配偶的關係上往往不融洽,往往過於看重自己的母親而忽略對方的感受,聽不得說一句母親的壞話,為此,會常常慪氣。夫妻關係的裂痕也會越來越大,最後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影響心中的男女關係模式
造成戀母情結的媽咪通常是比較強勢的、獨斷的,即使是寶貝已經成年,仍然有潛意識要控制寶貝的欲望。這會影響寶貝心中的男女關係模式。在他成年後尋找伴侶時,也會下意識選擇跟母親有些相似的比較強勢的人。兩個強勢的人會發生衝突,所以孩子顯得無所適從,若是結婚前發現這一點的話,母親會因為對孩子的控制欲對孩子的戀愛對象加以阻撓和破壞形象的行為,當然這是嚴重的病症了。
戀母情節是母親對孩子的過分戀愛造成的,是由母親的戀子情節引發的的。母親若是教育方法方法不當,不在適合的時候中段這種過分的庇護和溺愛。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的話。會造成不正常的戀母情結,導致可怕的後果,這種情節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戀愛和生活,以至於家庭和人際關係等等。極端的情況下會釀成不正常關係的悲劇。也是母親教育失敗的一種表現。基本上獨生子女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戀母情節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二、克服孩子戀母情結的技巧
1、從媽媽做起
媽媽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理,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也不要給孩子包辦一切,讓孩子更獨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感情“粘合度”要適當降低,媽媽可以適當地縮短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讓孩子用更多的時間與爸爸、爺爺奶奶等人接觸,培養廣泛的親情。有時候媽媽可以讓孩子到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家做客或者小住,消除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
2、分床睡,減少親昵行為
一些家長會讓寶寶晚上和自己一起睡,以便晚上照顧踢被子的寶寶。但是當寶寶年紀稍大時,爸媽就應該要考慮與孩子分床睡了。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怕黑,或者百般的不願意。爸媽可以採取一些辦法讓孩子逐漸習慣自己一個人誰,比如為寶寶開一盞小夜燈,或者睡前給寶寶講故事直到他入睡等。
另外,媽媽不要經常對孩子再做一些對待嬰兒般的親昵動作,比如過多地親吻、擁抱或者撫摸身體等等。寶寶可能一時之間會覺得媽媽不愛他了,所以都不願抱抱他。雖然說媽媽要多加注意對孩子過多的親昵舉止,但還是要讓寶寶能夠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這樣才不至於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建議媽媽要逐漸減少行為,而不是突然停止。
讓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慢慢長大了,不需要媽媽像對待嬰兒那樣對待自己,即便如此,媽媽還是愛著自己的,這樣也能很好地淡化對媽媽的依戀。
3、增強爸爸的角色
很多家庭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無論是在起居飲食上還是和孩子一起玩,爸爸都是很少參與其中。但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幼兒從3個月起,父親能多陪伴寶寶的話,寶寶在1歲前以至於以後的行為障礙都會更少,而且爸爸對孩子的果敢、堅強、獨立等人格特徵和處事方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應有意識的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引入爸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