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2-4歲了還尿褲子?可能是肛欲期在搞鬼

“我家寶寶2歲8個月,很早就學會喊要尿尿,要便便。但是最近一兩個月就硬是不肯喊了,非到忍不住了才夾著腿跑過來哼哼,表示要尿尿。我帶她到廁所又尿不出,但轉身就尿在褲子裡,一天換好幾條褲子,感覺越大越倒退了,讓人忍不住對她發脾氣,暈啊!”

看到過很多個寶媽發帖,表示有這樣的疑惑:孩子明明已經訓練成功了,可以自己如廁,為什麼突然又不會了,甚至大小便解在褲子上,難道孩子的發育過程會倒退?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越大越倒退,而是肛欲期惹的“禍”,不妨來看看吧!

什麼是肛欲期?

肛欲期通常發生在2-3歲的寶寶,是寶寶在學會自己脫褲子大小便後,反復出現的憋大便或小便,並將大便或小便解在褲子裡的現象,有的寶寶還會出現尿頻、研究大小便或大小便節律發生變化的現象。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少數寶寶會經歷半年左右。並非每個寶寶都有非常明顯的肛欲期表現。

在肛欲期,寶寶會感受到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帶來的性☆禁☆體☆禁☆驗。有的寶寶從憋尿中獲得性快感,有的寶寶則從憋大便中獲得性快感。肛欲期時,如果家長對寶寶大小便的訓練太嚴厲,或者經常責駡、恥笑寶寶,寶寶就會感覺緊張,心理壓力大,會擾亂寶寶控制大小便的自然節律,寶寶把大小便解在褲子裡的次數就越多,拖延的時間就越長。

在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中,將心理發展與生理功能的發展聯繫在一起,認為肛欲期是人類精神結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肛欲期的結束,標誌著寶寶的性心理向著下一個階段——生☆禁☆殖☆禁☆器期邁進。

寶寶肛欲期有什麼表現

寶寶原來已經學會了自己脫褲子上衛生間。有的寶寶在肛欲期是出現憋小便的現象。寶寶每次憋尿的時候,都很緊張的樣子,臉發紅,夾緊腿,說想尿尿。家長帶寶寶上衛生間後,他又尿不出來,轉眼又尿在褲子裡了。肛欲期時,有的寶寶會出現憋大便的現象。寶寶憋大便的時候,總是蹲在家長不能看見的角落,滿頭大汗、一動不動地呆著。這時家長如果走過去,叫寶寶上衛生間,寶寶會拒絕家長靠近。可是過一會兒,寶寶就把大便解在褲子上。

還有的寶寶,在肛欲期會出現尿頻的現象,有時候一個小時的時間要去近10次衛生間,白天玩的時候,去衛生間的次數也比平時要多。這時家長帶去醫院檢查,寶寶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問題,那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寶寶在反復體驗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學習如何控制大小便。所以,當寶寶出現尿頻的現象時,如果排除了疾病的因素,可以歸為是肛欲期的表現。

寶寶本來已經學會自己解大小便的本領,為什麼又會倒退,出現尿濕褲子、將大便解在褲子裡、尿頻的現象呢。家長這時一般都會非常生氣,認為是寶寶不聽話、貪玩,故意不願意上廁所引起的,甚至責駡寶寶。但是家長的教育和責駡,會讓寶寶更緊張,更加頻繁地尿濕褲子、把大便解在褲子裡。

相關閱讀:3歲娃整天喊肚子疼 竟是不喝水引發了腎結石!

寶寶肛欲期怎麼辦?

接納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肛欲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從內心尊重孩子的發展,最好不要將孩子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肛欲期表現的態度要一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導致這個階段的延長。

肛欲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從內心尊重孩子的發展,最好不要將孩子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肛欲期表現的態度要一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導致這個階段的延長。

不要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家長在發現孩子憋尿或者憋大便時不要將孩子直接抱進洗手間,或者強行按坐在馬桶上,這樣會破壞孩子正在進行的體驗。

不要將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當成便秘進行治療

當孩子大便節律改變時,親們不要輕易地將其作為便秘而對孩子強行使用開塞露等強硬措施解決,這樣會將恐懼和痛苦與孩子的大便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孩子產生大便的恐懼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會長時間這樣抑制自己解便,最終導致真正的便秘。

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給孩子吃中藥、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這不僅不能夠改變孩子肛欲期的發展進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徵象”,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意象,也對大便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相關閱讀:訓練寶寶大小便有技巧 讓寶寶不再尿褲子

平靜地應對孩子尿褲子

當孩子將大小便解在了褲子裡,要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乾淨的褲子。父母不要說無用的廢話,比如“寶貝,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孩子已經知道要去衛生間大小便,但是他目前還無法做到。父母不可以內心無比焦躁,還裝作平靜,孩子會讀透成人的心,知道父母內心不接納他此時的狀態。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大小便的問題上失去了接納孩子的本能,他們期望孩子能夠“正常大小便”,潛意識裡攀比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尿褲子,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然後便對孩子施加壓力,這樣的父母愛的不是孩子,是他們自己的面子。這樣的父母就不能夠做到平靜地接納孩子的肛欲期。

當媽媽告訴女兒“請下次去廁所”時,就給孩子帶來壓力,女兒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小便,但她又無法做到,這樣的糾結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痛苦,從而使孩子出現情緒變化。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給孩子用紙尿褲,減少孩子對自己反復弄髒褲子感受到的壓力。

不要羞辱、恥笑、責駡和威脅孩子

成人不可以對孩子說:“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怎麼不知道去衛生間大便?!”“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尿褲子呢?”“你再尿褲子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下次記住不要尿褲子!”……

打罵和羞辱並不能夠改變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的人格中自尊的建構。

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和減壓

當孩子經歷搬家、換了新的幼稚園、父母關係不和睦、親子關係淡漠、換了新的保姆、媽媽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後機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導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審視孩子的生存環境,而不要將解決問題的焦點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少數孩子極其不願意坐馬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場選購他喜歡的兒童馬桶,可以在馬桶旁邊放上孩子喜歡的少量玩具,這樣的方式比強制或者威脅孩子坐馬桶更有效。

父母要與老師積極溝通

當孩子出現肛欲期表現後,父母要與幼稚園老師進行溝通,在老師的配合下,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如果無法讓老師配合,可以讓孩子暫時離開幼稚園,等肛欲期度過後,再進入幼稚園。

老師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現象,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間,不要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師的解便規則,比如午睡前必須解便,上床後不可以解便,上課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

相關閱讀:寶尿床老不好,多半是病 得治!

不要打攪孩子對排泄物的研究

當孩子對自己的排泄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大小便中有細菌,手不能碰,如果碰到了會使身體得病,協助孩子便後洗乾淨手,不要以“骯髒”“羞”等概念來訓斥孩子不講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