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孩子有何影響
養生之道網導讀: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講話時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很多,我們需要重視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孩子過了嬰兒期進入幼兒期後,已經在慢慢地學話。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掌握不了很多詞彙,既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又不能完整地領會父母的意圖,使我們家長感到很難管教。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父母用語言指導他們的行動時,要注意使用的語盲,必須是簡短的,孩子能直接聽做的。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條。
1、要引起孩子注意。
當父母用語言指導孩子行動,告訴他該做什麼或怎樣做時,一定要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確實是在看著父母並且是在聽父母說話。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使語言指導有效,家長應彎下腰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也讓孩子看著你。
2、使用肯定的陳述句告訴孩子,什麼是父母希望他做的。
應避免用否定句告訴孩子什麼是父母不希望他做的。“不許”這兩個字注入孩子腦子後,他無法知道“可以”做的部分是什麼。如,父母應說“把那個球給我”,而不應說“不許玩那個球”。使用肯定的陳述句指導孩子行動時,還應把行動的詞放在句子前面,這有助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的實質內容上。
3、不要輕易使用選擇句。
只有在你希望孩子對某一行動做出選擇時,父母才能使用選擇句。一般成人的開頭語常常是“你難道願意……”,如果我們也用這種方式的語言間幼兒,那麼待到的回答就常常是一個“不”字。在用選擇句時,有可能的話,把給幼兒的選擇內容簡化到兩種,因為給太多的選擇會使孩子的頭腦負擔過重。
4、一次只能給孩子一種行動的指導。
幼兒的記憶力差,是不會記住既要“洗乾淨手吃蘋果”,又要“吃完了蘋果把核放在桌子上”的。不要提前提出行動指導。如果說“玩完積木後要把它放好”,孩子是記不住的。如果在孩子玩完積木後,父母再說“把積木放到架子上去,那是我們放積木的地方”。那樣的話,孩子就可能會照著做。
5、要明確地指出各種限制,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他的行為在什麼方面是不允許的。
例如,對孩子說,“畫要畫在紙上,不要畫在牆上”。對孩子行為的各種限制,還要逐一進行強化。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不要等到你認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時才對他表達你的情感。從孩子生出來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讓他通過你對他說的話來瞭解這樣的事實:他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唯一的、最出色的。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已經給孩子打下了健康心靈的基石。
1、多說“要”少說“不”
這裡我們做個小試驗:請你閉上眼睛,很響亮地對自己說:“我現在不去想有一隻老鼠。”這時,在你的眼前會出現什麼景象?肯定就是一隻老鼠!用“不要去做”來強迫你思維的嘗試顯然是失敗的。同樣,對孩子經常性地用“不要這樣做”來規定他的行為舉止,也是會失敗的。
2、“不要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不要與小朋友吵架!”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
每天都會從被孩子折騰得心煩的父母嘴裡說出來,其實到最後幾乎都是沒有什麼用的。“不”字正是這一類教育方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所在。不僅是孩子,就連大人在潛意識裡也根本不會把這個“不”字聽進去。你對孩子不停地說“不”,而到了孩子的耳朵裡卻變成了:“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或是“與小朋友吵架!”
誇張點說,大人的“不當語言”是促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誘因。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聽到大人對他說:“不要這麼亂吵!”孩子就真的會變得整天亂吵亂鬧。
其實,只要父母、老師和其他與孩子有關的人能夠盡可能地改變講話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驚喜的好結果。比如,對孩子說:“請你整理好自己的房間。”“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這類比較正面積極的教導所帶給孩子的資訊,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這樣對孩子說話比較管用。
當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話就會出現奇跡,但長期注意這個問題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舉止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3、讚揚多一點,批評少一點
在遊戲場,一個年輕媽媽正全神貫注地看著爬在攀登架最高一級上的兒子。很顯然,那個孩子很想嘗試著冒一下險,玩出一點花樣。做媽媽的這時卻大聲叫道:“當心,別跌下來!”當然,這是一個正在擔心的媽媽的正常反應,但反過來,這句話讓孩子感受到的卻不是擔心,而是裡面的潛臺詞:“你真是手腳不靈活,你肯定會跌下來的。我不相信你不會跌下來。”
其實,這個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真是太好了,你自己會這樣小心地往上爬,你抓得這麼牢。”受到讚揚的孩子會覺得非常自豪,會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不跌下來。媽媽很容易就達到了目的,即讓孩子小心抓牢,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而這一切都是通過讚揚而不是批評的語言做到的。
正確和積極有效的語言能使你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比較容易地達到目標,也能使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評價,建立起自信心。當孩子不再聽到別人說他“亂七八糟”而是“有條理”,不再是“亂吵鬧”而是“安靜”時,他就慢慢向著你心目中“好孩子”的方向前進了。
4、及時道歉
人無完人,萬一你對孩子說了一些“不入耳”的話,那麼請你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道歉,要知道,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來自你內心的真誠的道歉,可以化解惡言惡語對孩子的傷害。
著名心理學家、兒童研究專家和作家米勒說,一些不恰當的話,如“你怎麼這麼傻?”“我對你已經徹底失望了”等等都會產生可怕的後果。如果你覺得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不對孩子進行道歉的話,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有時甚至會讓孩子情緒崩潰,即使通過好幾年的心理治療都無法糾正過來。
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寫寫“語言日記”,把你平時對孩子經常說的話或心裡想說還沒有說出來的話記錄下來。這些“日記”會讓你明白如何更好地與孩子交流,並嘗試在與孩子說話時更多地使用積極有效的句子,相信不出幾天,你就會看到你的第一個成果。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傾聽能力。只要有可能,語言表達上要盡可能正面積極。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你要對孩子表達出你否定的態度,但儘量不要帶有指責的語氣。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都要經常性地表揚他。表揚時要真誠、適度,不要讓孩子對你的表揚“免疫”。
對孩子講話,盡可能多用“我”的感受。如用“我很傷心,你總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處。”來代替“你總是與小朋友吵架。”不要把語言當作一種武器來使用,而是要把它當作一種可以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和信任的有效方式。多使用中性的語言。如果你過多地將自己個人的判斷傳達給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形成自己人生觀的機會。
一些早已“習慣成自然”的事還是需要對孩子多說說。比如儘管孩子已經知道你是愛他的,但你還是要經常要對他說:“媽媽(爸爸)愛你”。不要總是談論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與他對話。說話時要注意你的語調。不管孩子有多大,如果你講錯了話,都要向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