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兒用藥要注意什麼_小兒用藥的安全事項
養生之道網導讀:
給小兒用藥要注意什麼?小兒身體正處於發育期,各臟器發育還不完全,因此對許多藥物都非常敏感。不正確選擇藥物,不合理使用都會造成傷害。那麼給小兒用藥要注意什麼呢?“是藥三分毒”。然而,不少家長給孩子“用藥”卻十分隨意,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稀裡糊塗,因而導致兒童用藥不安全的事件頻頻發生。兒科專家指出,藥物是把雙刃劍,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尤其嬰幼兒的用藥更為複雜,風險和安全隱患最多。
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許多臟器、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故兒科用藥時應按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和兒童期3個階段正確選擇藥物,合理使用,以保證用藥安全。
憑經驗給孩子用藥?
“久病成醫”,一些孩子會經常感冒發燒,家長就在家備上很多感冒藥、退燒藥,一旦孩子出現症狀,就“憑經驗”給孩子服藥。專家指出,孩子的咳嗽、流鼻涕、發燒等這些症狀也許根本就不是家長以為的“普通感冒”,家長自己給藥很容易誤判斷,延誤治療。
差不多、隨意吃?
隨意給藥,這一點是很多媽媽行為習慣的特點。專家說,給孩子的藥物,有兩種劑型特別容易隨意。第一類是需要掰開來吃的藥片,另一類是藥水。那麼小的藥片要均勻分成兩三等份,家長常常辦不到,也覺得多一點點無大礙;而藥水如果沒有配刻度量器,家長給孩子喝藥水常常也很隨意。
實際上,準確地把握用藥劑量是非常重要的。專家指出,藥品一旦超出兒童適用的劑量,容易引發中毒,而劑量過少又不易達到療效,因此家長在細節上必須嚴謹一點。
新生兒用藥特點
新生兒期生理和代謝過程正處於迅速發展和變化階段,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過程也隨之迅速改變,故其藥物劑量不能單純用成人劑量機械地折算,否則藥物會過量而引起毒性反應,也可能因藥量不足而影響療效。
嬰幼兒期用藥特點
口服給藥時以糖漿劑為宜;油類藥應注意,絕不能給睡熟、哭鬧或掙扎的嬰兒喂藥,以免引起油脂吸人性肺炎;混懸劑在使用前應充分搖勻。由於嬰兒吞咽能力差,且大多數不肯配合家長自願服藥,在必要時或對垂危患兒採用注射方法,但肌肉注射可因局部血液迴圈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故常用靜脈注射和靜脈點滴。服用腸溶片或控釋片時,不能壓碎,否則其療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噁心、嘔吐。
嬰幼兒期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患病後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可適當加用鎮靜劑。對鎮靜劑的用量,年齡愈小,耐受力愈大,劑量可相對偏大。但是,嬰幼兒對嗎啡、呱替啶等麻醉藥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應用。氨茶鹼雖然不屬於興奮劑,但都有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使用時也應謹慎。
兒童期用藥特點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一般藥物的排泄比較快。但應注意預防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因為兒童對水及電解質的代謝功能還較差,如長期或大量應用酸堿類藥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調,應用利尿劑後也可出現低鈉、低鉀現象,故應間歇給藥,且劑量不宜過大。激素類藥物應慎用:一般情況下儘量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潑尼松等;雄性激素的長期應用可使骨骼閉合過早,影響小兒生長和發育。骨和牙齒發育易受藥物影響,如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孕婦、哺乳婦女及8歲以下兒童禁用四環素類抗生素。
當前兒科用藥中常見的一些問題
小兒特別是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藥物在體內過程與成人不同。由於用藥特殊化、複雜化,從而要求在藥物品種、劑量、規格、用法等方面應更細緻考慮。當前國內一些藥物的劑型規格不完整,甚至不適合兒科臨床使用,因而給患兒治療帶來一定困難。許多人錯誤地把小兒用藥看成是成人用藥的縮減,造成小兒用藥成人化,以致出現不少問題。
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小兒體格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都處於不斷發育的時期,用藥安全越來越受到注意和重視。因此,小兒用藥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熟悉小兒特點,不濫用藥物
瞭解小兒不同發育時期解剖生理特點、藥物特殊反應,掌握用藥指征,合理用藥。尤其要注意在農村及基層醫療單位濫用抗生素、維生素、解熱鎮痛藥和丙種球蛋白的現象。
兒童一些重要器官,如肝、腎均未發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腎清除功能較差,應避免使用毒性大的、不良反應較嚴重的藥物。
根據小兒特點,選好給藥途徑
一般來說,經胃給藥較安全,應儘量採用口服給藥。新生兒皮下注射容量很小,且藥物可損傷周圍組織並吸收不好,故不適用於新生兒。較大的嬰幼兒迴圈較好,可肌肉注射。嬰幼兒靜脈給藥一定要按規定速度滴注,切不可過快過急,並要防止藥物滲出引起組織壞死,不要反復應用同一血管以防引起血栓靜脈炎。嬰幼兒皮膚角化層薄,藥物極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因此外用給藥時間不要太長。
小兒禁用或慎用的化學藥物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新黴素、鏈黴素、氯丙嗪、奮乃靜、苯巴比妥、水合氯本錢、地西泮、氯氮革(利眠寧)、利血平、二巰基丙醇、維生素K 亞甲藍、甲基睾丸酮、苯甲酸鈉咖啡因、山梗菜堿、毛花苷丙、地高辛、甲磺丁脲、呋噻米等。
兒童不宜服用成人製劑
兒童用藥要選擇兒童劑型的藥物。不要使用成人規格的糖衣片、緩釋片、控釋片、膠囊等。因糖衣片、膠囊劑,一方面可掩蓋藥物的苦味,另一方面又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如“速效感冒膠囊”等複方製劑中含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咖啡因,高燒的兒童服用後易誘發驚厥抽搐,特別是5歲以下的小兒更不宜服用。
聯合用藥須注意的問題
藥物種類不易過多,可用可不用的藥物儘量不用。不要聯用可使毒性增加的藥物,如慶大黴素與卡那黴素(氨基糖甙類藥物)聯用。
給藥劑量要準確
兒童給藥物量一定要根據日齡或體重計算給藥量。因給藥量大或靜點速度過快,超過兒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就有可能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劑量應隨兒童成熟程度及病情不同而不同。小兒年齡、體質量、體質強弱各有不同,用藥的適宜劑量也就有較大的差異,近年來肥胖兒童比例增加,血藥濃度測定發現,按傳統的體質量計算劑量,往往血藥濃度過高,故肥胖兒童的個體化給藥是一個研究的新課題。
另外要注意給藥間隔時間,切不可給藥次數過多、過頻,尤其在療效不好或懷疑過量,應監測血藥濃度來調整給藥劑量和間隔時間。
用藥前先算用量
家長要認真查看藥品說明書,做到對藥品適應證、藥品劑量、使用方法、藥品有效期、禁忌證等內容心中有數,保證用對藥、用好藥。其中,藥品劑量有一些說明書會寫“小兒酌減”、“請遵醫囑”。遵醫囑服用時家長也需要仔細看看服用劑量是否正確。“小兒酌減”不能簡單理解為只用成人量的一半或簡單酌情減少一點,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計算用量。
按公斤體重計算
說明書上如果有公斤體重劑量,可以按孩子的公斤體重計算用藥劑量,每日(次)需用劑量=每日(次)每公斤體重所需的藥量×患兒體重(kg)。例如,某藥劑量為“5mg/kg/日,每日兩次”,8kg體重的孩子應該吃的劑量:一日總劑量為8×5=40毫克,分成兩次吃,每次吃20毫克,早晚各吃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計算結果不一定是整數,或者劑量有一定的範圍,一般取中間值劑量。學齡兒童算出的結果往往偏高,可採用偏小或下限的劑量;有時算的劑量可能比成人劑量還大,但實際給藥時不得超過成人劑量;幼兒算出的結果往往偏低,可採用偏大或上限的劑量。另外,還要看孩子的體質情況,如果營養不良,劑量計算出來再酌情減20%。
按孩子年齡根據成人劑量折算
說明書上如果只有成人劑量,孩子用量可根據年齡換算,公式如下:
1歲以內劑量:成人劑量×0.01×(月齡+3)
1歲以上劑量:成人劑量×0.05×(年齡+2)
例如,某藥成人用量為每次100毫克(即1片),8歲兒童1次服量:100(毫克)×0.05×(8+2)=50(毫克),即8歲兒童服藥劑量為每次50毫克(即半片)。
另外,用藥前看說明書中的禁忌證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禁忌證分禁止使用和謹慎使用兩種情況,家長對孩子的身體整體情況要清楚,如是否過敏體質,是否有哮喘、有心臟病等,因為有些藥物禁止用於哮喘病人,而有些藥物對心臟病病人要謹慎使用。
總之,小兒處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如心、肝、腎)、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且小兒腸管相對較長,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腸壁薄,黏膜富於血管,通透性強,吸收率高,腎小球濾過率低,排泄功能差。而且小兒從心理上對藥物的色、香、味及外觀也有一定要求,故給小兒給藥應將藥理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緊密地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