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父母如何使用心理暗示_教育孩子的心理暗示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如何使用心理暗示?孩子是最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的,尤其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變認知。那麼父母如何使用心理暗示呢?小編給你介紹。

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手勢、表情。如果孩子愛說話,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動作,家長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師敲敲桌子等,都能説明孩子克服缺點。暗示,是無聲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下面4種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所幫助。

教育孩子時可用4種心理暗示法

教育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來講解四種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起到心理暗示的方法,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1、眼神暗示

在晚上吃好飯以後,家長在給寶寶講故事。講著講著,孩子的兩隻手就不安分了,搞起了小動作。這時候家長不需要停下講故事來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們可以用眼睛緊盯著孩子的小手。這樣子過一會,孩子就能夠“醒”了過來,雙手就不會亂動了。

解析: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有時候比直接將出來能更細膩更清晰地地向他人告知想法。眼神暗示就是不需要直接跟寶寶說話,然後通過眼神來告知寶寶應該做什麼。

2、動作暗示

在週六周日的時候,晚上9點多了,寶寶有可能還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其實這時候媽媽不需要直截了當地告訴包阿伯要早點去睡覺,這樣也許會引起寶寶的不滿。相反,媽媽可以一言不發,然後可以站起來把孩子的被子鋪好,自己也不看電視,不完成工作了,上床休息。但樣子雖然一句話都不用說,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告知了孩子,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就會自己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解析:動作暗示的意思是用體態語言想要告訴孩子的想法表露出來,然後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們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要是時間長了以後孩子的坐姿不正,爸爸媽媽們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然後也可以跟孩子一樣寫一兩個字,這樣子孩子就能夠感受到這些暗號,然後孩子就會學著做出反應。小孩子是很需要大人的愛和關心的,尤其是爸爸媽媽們經常口頭上誇獎他的好行為,也可以通過親吻孩子、拍拍孩子、摟摟孩子,這些點點滴滴就能夠傳達給孩子對他的感情和鼓勵,然後建立他的自信。

3、表情暗示

家裡來了客人,孩子有了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所以高興得忘乎所以,有些孩子有時候還會“人來瘋”。他一會狂笑,一會尖叫,有時候看見爸爸媽媽們的眼神也不會在乎。於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只有這樣孩子才看到了爸爸媽媽們的表情,然後聲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表情比眼神有時候會更加明確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心理狀況,人的表情可以傳達多種資訊,就好比是能夠這樣做,不允許這樣做,不應該這樣子做,能夠對孩子形成刺激,然後讓孩子根據你的表情作出反應。孩子做了好事,爸爸媽媽們應該你誇獎他並且點一點頭。孩子經過努力,做出了一道難題的話,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這些在孩子看來都是對她很大的鼓勵。

4、言語暗示

有的孩子在早上起床後沒有疊被子的習慣,媽媽老師跟孩子說要疊被子,可是效果都不理想。所以媽媽採取了別的方式,媽媽告訴孩子,今天遇到樓下別的小朋友的媽媽,它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可乖了,在家裡可聽話了,每天早上都是自己把床被打理的乾乾淨淨。孩子聽了媽媽這些話以後雖然表面上不以為然,可是慢慢地自己就會動手學會了疊被。

解析:我們說的是“暗示”,那麼就是不能直接說出來。所以在表揚或批評孩子時,而採取一種迂回的方法,可以通過對比什麼的含蓄的方法讓孩子心領神會,這樣子不用這屆點明就可以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期許。

孩子的教育方式中 心理暗示很重要

心理暗示,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來自外界的心理暗示,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影響,使孩子在意志、興趣等方面發生變化。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帶來對事物的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很容易使孩子對事物產生自卑、逆反心理。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可塑性很強,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中帶來影響的,因此,家長和幼稚園的老師,都要注重給孩子正確的心理暗示。

案例:

午餐時間到了,幼稚園的孩子們一邊聽著輕鬆的班得瑞音樂,一邊愉快地吃著可口的飯菜。而悠悠卻皺著眉頭,專挑蔬菜吃,誘人的紅燒肉圓一口也沒吃。老師看到了,就走上前去讓悠悠吃肉圓。儘管老師想盡了各種方法,悠悠就是不肯吃。老師喂給她吃的一小口肉圓,也被悠悠吐了出來。

為什麼悠悠不肯吃肉呢?老師通過與悠悠爸爸媽媽的溝通瞭解到,悠悠的家人長得都比較胖。全家人對於肉製品自然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都很少吃肉。大人們對於肉食的敬而遠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悠悠。久而久之,“肉”竟然成了孩子的“眼中釘”,漸漸地形成了悠悠現在“不吃肉”的飲食習慣。老師甚至發現,只要在就餐中提到“肉”這個字眼,哪怕是雞肉、魚肉,悠悠對這樣的食物也絕對是拒絕的。

片面的飲食結構、挑剔的飲食習慣,最終導致營養不良,悠悠和同齡孩子比起來顯得瘦小而單薄。每次的就餐都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享受。這讓全家人很是著急,卻想不出一個好的方法去解決。最後,還是老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一次午餐中,當老師把茄汁雞肉和飯端到悠悠面前時,微笑著告訴她:酸酸的小雞來了!悠悠居然吃得噴噴香。老師一連試了好多天都成功了:紅燒牛肉,告訴她這是“牛牛菜”,百葉包肉,告訴她這是“小枕頭菜”……每次都讓悠悠吃得很開心。原來,改變一種說法能產生這麼大的變化,悠悠由此開始發生著可喜的轉變……

分析: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讓個體在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會出現相應的反應。在生活中,有好多家長忽視了心理暗示在幼兒個性發展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現在很多孩子在家吃飯很難,也很挑剔。有的孩子不愛吃肉,有的孩子不愛吃菜,有的什麼也不愛吃,就愛吃奶;有的孩子吃飯習慣不好等。其實,初生的嬰兒都一樣,先天並沒有註定誰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所以在成長的階段會出現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的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心理暗示有關。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說“我不愛吃肉,太膩”,“我不愛吃這菜,有味道”。還有的家長在和別人交談時,當著孩子的面會說“我這孩子只愛吃魚”,“我這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水果”等等……這種說法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愛吃魚,我不愛吃菜。其實,等於“教”孩子挑食。因此,大人不愛吃沒關係,可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孩子。

小編建議:

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建議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不免“誇張”一下,比如故意大聲地說:“哇!好香啊!我要多吃一點了。”一家人都爭著說這個菜好吃,這個菜有營養。孩子自然就會很快地產生認同感。由此可見,心理暗示對於孩子起著重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慎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