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需要_父母如何瞭解孩子需要
養生之道網導讀:
當父母強硬的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發展情況,那麼,家庭教育問題就接踵而來了。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需要, 尊重孩子的發展。下面來看看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需要的原因!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在他的成長之中最為重要的是來自于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如果父母與孩子有著長時間的陪伴以及每天的交流與溝通,那麼就會在孩子以及父母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的關係,孩子會對父母感覺到依戀,而且也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建立,這一些都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一個最為重要的基礎。
瞭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説明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不管是哪個孩子都會期望可以得到父母的重視,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是很有必要在每天的工作時間之外,找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交流的。要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童年只有一次,而對於父母來說,能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所以只要有可能,都儘量自己來撫養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塑造對於父母來說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事業。
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孩子的學習是通過與生活相關的事物來接觸學習的,還要通過與同伴以及大人之間還有環境之間的一個互動的交流,所以對於父母來說,要儘量的為孩子創造各種不同的經歷,讓孩子盡可能的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東西。
不過對於孩子來說,在他們可以有一定的能力之後,就要同意他們來做出自己的決定,而做為父母可以對此進行引導以,而當他們需要時,要給予他們適當程度上的一個關注,讓他們能夠得到一種愉悅的感覺。
有些父母會逼迫孩子去學習一些東西,但是孩子並不是可以任由父母進行隨意塗寫畫畫的“黑板”,孩子所進行的活動是與他的發育水準所相稱的,這樣才能從中得到經驗,如果大人對孩子進行所謂超前的教育,其實不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也會讓孩子覺得不安,無興趣。
對於孩子的教育可以略為提前,但是還是要根據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的規律為基礎,而且這種學習並不是單單指書本上的一些知識,而是在音樂還有體育以及美術等能力方法的一個教育,畢竟學習知識並不是智力發展的唯一的途徑,孩子的學習目標也不能僅僅只限於課本上的知識。
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所謂願意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孩子的家長,形容自己對孩子簡直就是“掏心挖肺”。但是孩子卻接二連三的出現讓家長焦慮、傷心的各種狀況,社交能力低,言語表達能力弱,攻擊傾向,抑鬱傾向,甚至親子關係也出現了問題。身心疲憊的父母往往會問上這麼一句:難道是我做的還不夠多嗎?
事實上不是父母做的不夠多而是做得過於多或者做的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多半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密切聯繫,不僅因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導者,也因為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改變甚至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常聽說一句誇大的說法:孩子的問題全是父母的問題,父母的改變即是孩子的改變。
例如:孩子的社交能力低。爸爸媽媽是不是對孩子保護過度?是不是很少給孩子機會與其他小朋友接觸?是不是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會有控制的傾向,而孩子也複製了這種表達模式?在家裡爸爸媽媽儘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分享意識弱?這些原因都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低(當然還可能有其它更複雜原因)。而父母如果能夠避免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會提升,會有良好的夥伴關係,甚至完善的社會支援系統,增強孩子的樂群性,讓孩子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從某些方面說,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從父母決定要孩子開始,大多數孩子都背負了父母的某些期望,父母會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設計孩子的未來,對孩子有諸多要求,避免孩子走自己走過的“彎路”。我們時刻讓孩子體驗父母所一直期待的,卻沒有機會讓他做他自己,成為他自己可能會成為的那個人,父母卻自以為是的“為孩子鋪一條寬廣的道路”,認為這才是孩子的康莊大道。
可是,事實上每個孩子的出生,都帶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點和某些能力傾向(當然後天環境也可以對其產生影響)。而孩子們的年齡較低,他們不能像大人一樣理智的做出某些決定,他們的情感較為沒有秩序,他們的欲求大部分為無意識性的、沒有被具體分化過的。他們的感情和欲求會因為各種原因變得複雜,如果被反復的壓抑,這些感情和欲求,就會一直隱藏在潛意識中,當它們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心理會產生一些問題,甚至演變成畸形心理。當父母強硬的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發展情況,那麼,家庭教育問題就接踵而來了。
尊重孩子的發展,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最後,願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