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教育環境的重要性_孩子教育環境為何重要

養生之道網導讀: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孩子教育環境的重要性表現,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現代的幼稚教育實際上就是環境教育。快來看看孩子教育環境為何重要性?

快樂能增強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變的樂觀開朗,對幼兒成長的意義十分重大。如果孩子經常情緒失落,那只會讓他缺乏自信,難以激發勇氣,容易向挫折低頭,變得氣餒,並缺乏應對不良情緒的能力。

快樂是幼兒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社會性刺激,快樂可增進親子、同伴及師生之間的社會情感。微笑是情感的催化劑,愛笑的幼兒常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歡樂,被視為快樂的天使。快樂能釋放緊張,減少各種壓力帶來的焦慮,有助於心理健康,能讓幼兒在緊張中得到鬆弛,從而保持心理和諧,平衡心態。因此,幼兒幸福生活的情緒基礎是快樂,如何才能讓幼兒獲得快樂呢?快樂不是模仿他人的產物,也不是努力追求就能有的結果。快樂來源於生活中追求的成功和各種需要的滿足。快樂的人格基礎是自信和自尊。為此,首先要給幼兒自由選擇活動的權利,才能獲得快樂,並為他們創造活動的條件。幼兒體驗活動中的成功是快樂的本源。

反之,心理壓力就是痛苦的根源,幼兒獲得快樂的同時必須消除其壓力。幼兒心理壓力多半來源於父母的過度控制和高度的期望。家長不能讓一個對畫畫沒有任何興趣的孩子成為畫家,整天在畫室裡進行強化訓練,這會阻礙孩子獲得快樂,最終帶給孩子的只有煩惱,為孩子注入快樂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幼稚是幼兒的生活本色,情感教育要儘量避免污染幼兒幼小的心靈,必須以保護為主。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污染源,會威脅到幼兒純潔的心靈。一系列困難也在迫使著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保護幼兒純潔的心靈。心理學家早在1951年就在給世衛組織提供的報告中說到:“可以確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要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定的代理母親)間的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係。”在他看來,母親的情感取向以及母親的關心和愛是幼兒情感生活幸福的基礎。不可否認,逐漸增多的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是減少幼兒快樂的來源。幼兒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整天面對的是成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響,使幼兒成為社會性☆禁☆早☆禁☆熟,變得老練,過早的失去天真,養成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情感生活方式。

至於單親家庭中的獨生子女,由於父母感情的破裂而遭受難以忍受的心理創傷是幼兒情感健康的“定時炸彈”,許多變態心理分析表明,單親家庭中,幼兒由於得不到適當的愛☆禁☆撫和關照,常常覺得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不相信別人,孤獨、羞怯、猜疑、嫉妒,由此導致行為失調和心理障礙。大眾傳媒在豐富幼兒文化的同時也在污染著他們的心靈。各種廣告中,兒童扮演著主角,設計者們不惜一切來突破他們的心理防線,使之成為廣告的俘虜。幼兒的心靈好比一張白紙,既可描繪出最美麗的圖畫,也可被污染成一顆“社會毒瘤”。每個家庭,也包括全社會所有與幼兒生活相關的行業,必須行動起來,淨化社會生活環境,減少對幼兒心靈的污染,還幼兒心靈以本色,讓幼兒在無憂無慮中快樂成長。

總結:快樂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劑“良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種和諧、快樂的氛圍,愛笑的孩子是大家的天使,如果孩子經常情緒失落,則心理壓力變大,缺乏自信,不能健康的成長。

環境對人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就年齡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受環境的影響就越深刻。這是由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環境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兩方面決定的。溫暖和諧的環境能使兒童性格活潑,行為具有理性,並善於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是幼兒重要的生存條件。成人應該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一個充滿關愛和自由的環境,環境教育包括了三個方面: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兒童從小就生活在家庭環境中,當他什麼也不懂,只能用哭泣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時,那是一種對愛的渴望和求索。兒童需要得到關愛是因為他需要安全感。蒙台梭利說,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兒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關愛,才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可以說,愛是兒童成長的背景和環境,也是兒童早期教育的基礎。

成人在給予兒童關愛之前,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自己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二是,對孩子的愛究竟是什麼?應該運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對於那些心中沒有愛的成人來說,他們本身就是不成熟的,在愛自己還是愛孩子的問題上,他們的做法往往靠近前者。有時候,他們甚至和兒童慪氣、作對,直到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滿意為止。這樣的父母不具備一個成人應有的寬容,更不會理解、接納兒童。有些時候,心理不成熟的成人也會情緒化,當他們情緒好的時候,會將孩子捧上天,情緒不好的時候則會將孩子視為出氣筒。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變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他們早早地學會了察言觀色,為了避免惹怒父母,只能不停地揣測和應付,精神上承受了很大壓力。久而久之,兒童會因為得不到愛而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

對於那些心理成熟的父母而言,他們可以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但是,這樣的愛有時候會傷害孩子,也會阻礙孩子的自然成長。所以,成人只有真正地學會關愛兒童,才能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

如果成人對兒童的生命發展有所瞭解,就會為兒童的成長提供機會,為他們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就是愛。如果成人對兒童的成長一無所知,卻經常按照自己的經歷、經驗、利益出發,忽視兒童成長的規律和需要,強迫孩子改變自己的意願,這就不是愛。因為,他們並不尊重兒童的成長,他們輕視兒童的成長,他們剝奪了兒童自由成長的權利。

這些得不到愛的孩子會四處尋找確實的愛,甚至會用心計來獲取愛。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還會借用搞破壞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同時,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愛,有些時候孩子會利用心計獲得父母的愛,這麼做是可悲的,但是他們不得不去揣測怎麼做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比如,有些孩子生病了,非常懼怕打針,剛剛走進門診部就大哭大鬧。成人往往認為這是兒童害怕疼痛的表現,他們之所以哭,是因為他們有過這樣的經驗。可是,真相並非成人想像的那樣。

一個3歲的男孩生病了,病懨懨地趴在母親的肩膀上。當醫生準備給他打針的時候,提議把孩子放下,因為他擔心孩子亂動會被紮傷。母親猶豫地看了一眼旁邊的病患兒,那也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他正在經歷一件恐怖的事情——他的父母分別按著孩子的手腳,醫生脫掉了他的褲子,正準備打針。孩子眼中露出驚恐的光芒,不安地掙扎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來。

母親回頭看了看懷裡的孩子,他正表情複雜地看著臨床的孩子。母親咬咬牙,拒絕了醫生的要求,她讓孩子依偎在自己的懷裡,不緊不松地擁抱著他,然後找機會讓醫生給孩子打針。打針的過程中,孩子只是吭哧了幾聲,但是並沒有哭,他緊緊地摟住母親的脖子,並且一動不動。

當一個兒童缺乏安全感,並對父母之外的人感到恐懼時,就會大哭大鬧,渴望得到父母的保護和關愛。實際上,打針並不疼,是什麼放大了兒童的恐懼和痛苦呢?是缺乏安全感。

其實,兒童的痛苦大部分來自於精神上。比如,一些家長強制兒童學習,使其對美好快樂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恐懼、厭倦,甚至是神經衰竭。成人考慮的並非這些,他們往往打著“愛孩子”,“為了孩子好”的旗號,興致勃勃地期待孩子能夠通過考試。有些家長甚至不關心孩子學了什麼知識,而是覺得別人報了學習班自己的孩子也決不能落後,這樣的家長往往更加關心教育費用,並且將全部的興趣轉移到兒童是否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或拿到某一個證書上。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父母一直陪伴著他們成長。這也意味著著兒童早期的智力開發這一重要的任務也是由父母訓練完成的。啟蒙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如果父母為兒童提供了一個缺少愛或者沒有自由的惡劣的成長環境,忽視了對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往往就會導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良好的成長環境,則會推動孩子智力的發展。

同時,在惡劣的成長環境裡,孩子對世界的認識自然會有所歪曲。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良好的習慣;沒有良好的意識,也就會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現在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幾乎都能從他們成長的環境找到根源。或許缺乏管教,或許誤交惡友,或許壓力過大等,無一不顯示了良好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最深刻,家庭生活給人身心發展所打上的烙印,終生難以磨滅,在人的一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父母要愛護子女,對孩子尊重信任,儘量不板面孔,不隨意呵斥、打罵,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態度與孩子相處,應少一些“專制”式的做法,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關係。

父母要有意識地在家庭中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關心時事形勢、熱愛科學、愛好音樂文藝、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注重文化修養、語言文明等。對不文明的東西,父母要善於誘導,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免疫力。在這些方面父母應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