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愛告狀怎麼教育_教育愛告狀孩子的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愛告狀怎麼教育?愛告狀幾乎是所有寶寶都會經歷的一段很可愛的時光,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的正確教育非常重要。那麼孩子愛告狀怎麼教育呢?

生活中我們發現,3-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他們會經常向成人告狀。但是,我們提倡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作為父母,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狀心理,正確處理孩子愛告狀的行為。

在幼稚園中孩子告狀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這種行為能讓老師在無暇顧及各個孩子時,也能及時瞭解到一些幼兒的情況,但同時也會給老師在處理上帶來很多麻煩。因為在面對孩子告狀時,如果不分好壞的批評告狀的孩子,這可能會使一些有害的事情不能得到及時的補救,還會混淆孩子的是非界限,挫傷孩子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並給其他孩子帶來消極的影響。

但若過分的鼓勵孩子告狀,又會給老師在工作上帶來很多麻煩,譬如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一些小朋友與同伴之間發生了一些小的糾紛,而其中一個又無能力處理時,就去告訴老師。這樣的話會使弱勢的一方,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越來越弱,不利於今後的發展。

在這兩者之間如何權衡,已成為當今幼稚教育以及家長教育孩子時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在面對孩子告狀時,我們要瞭解的是孩子是處於一種什麼目的告狀的。首先根據現在的研究表明,孩子告狀是因為幼兒人際關係的變化引起的。還有研究表明,幼兒告狀是受其道德水準發展的局限,以及缺乏獨立的道德評價能力所致。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皆有聯繫,而且是互相影響的。老師在面對幼兒告狀時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幼兒的告狀行為和發展,又會制約幼兒告狀行為的出現。因此,老師在面對孩子告狀時一定要細心認真的對待孩子陳述的事情。並細緻全面的調查爭吵和打鬧的原因,詳細的弄清告狀的原因,使幼兒感到老師重視他,並獲得了尊重的體驗。有利於幼兒調整自己的對某一行為的認識,熟悉解決問題的模式,有利於減少幼兒告狀的行為,提升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老師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心不在焉,置之不理或隨意處理,會養成他們窺視別人的秘密,監視他人行為,檢舉揭發他人的不正常心態。也易使幼兒養成動不動就將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告訴老師的壞習慣。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告狀的行為,老師們首先要歡迎孩子們的告狀,並且能夠積極細心的聽取孩子陳述事情。並且能夠積極認真的處理這些事情,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們在面對類似的問題,自己該如何解決。這樣做即提高了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自然就減少了孩子告狀的次數。

根據孩子“告狀”的目的,選取三種典型場景,讓媽媽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有效的引導。

表現一:檢舉家人

案例

鏡頭1:“媽媽,爸爸今天又吸煙了!”

鏡頭2:“媽媽,哥哥還沒洗手就來吃飯了!”

原因分析: 對規則的敏感性

成年人所講的告狀,是指告密或搬弄是非。這是不正派的行為。可是幼兒的告狀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這說明兒童已經開始有了進行是非判斷的意識。因為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記住父母定下的規矩了,如他們記得媽媽規定爸爸不能抽煙,所有人吃飯前必須先洗手等,並且大都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對這些規矩極其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對一個人不可以的事,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是不可以的,怎麼可以有例外呢?

對策:

1、及時安撫

對寶寶來說,告狀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他需要你的耐心與關注。而且寶寶告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你與他站在統一戰線,先不論事實如何,都要及時地安撫寶寶的情緒,比如“媽媽知道了,一會去把爸爸的煙都搜出來!”“哦,媽媽知道了,讓哥哥馬上去洗手了再來吃飯。”讓小傢伙知道,他的“努力”是值得的。

2、積極處理

告了狀,就要結案,這樣才是對寶寶真正負責任。要根據你得到的資訊,採取最積極的處理辦法,比如當著寶寶的面,讓爸爸把煙都交出來,並說明抽煙是有害健康的。讓哥哥先去洗手再來吃飯,並告訴哥哥,不洗手就吃飯是不衛生的。要讓寶寶知道一些正確的規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表現二:檢舉犯錯誤的朋友

案例

鏡頭3:“媽媽,明明又掐花骨朵兒啦。”

原因分析: 渴望獲得成人的肯定

孩子告狀,常常是希望獲得父母肯定、認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老師和父母對循規蹈矩的孩子一貫是鼓勵的。所以寶寶會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對他自己的是非判斷做出肯定。同時,告狀說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他也許會想“我要是摘了花兒,媽媽要發脾氣的,因為媽媽說過不能摘花,所以我沒有摘花兒”。但孩子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

對策:

1、對寶寶好的行為給予肯定

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誇獎,是幼兒的一種普遍心理。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相對偏弱,所以遇到問題時,孩子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告狀”,向成人求助。針對這種行為,首先我們應該對他的行為給予肯定,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明明摘花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這也是培養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2、把“被告”當作一面鏡子

有些孩子告發別人的缺點的同時,自己身上也恰恰有這些毛病。其實,這是教育孩子改掉壞毛病的一個好時機,父母可以趁勢啟發孩子說“明明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樣呢?”並鼓勵讓孩子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表現三:檢舉與自己發生矛盾的朋友

案例

鏡頭4: 大型玩具裡有一個小秋千,過了一會兒寶寶急匆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小吉不讓我蕩秋千。”

(案例)鏡頭5:“姑媽,姐姐不讓我玩她的布娃娃,還說:‘想玩,就回家玩自己的去!’”朵朵跑到陽臺,哭著向正在晾衣服的姑媽訴說著小表姐的“罪狀”。

原因分析

1、宣洩緊張情緒

當寶寶與夥伴發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狀時,這實際上是孩子宣洩緊張情緒,減少憂慮,以求達到心理平衡的一個過程。告狀時他心裡會想“我每次蕩秋千的時候,都讓小吉和我輪流打,可是小吉只顧自己一個人打,根本不讓我打,不對的是小吉啊!”

2、尋求幫助

4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一些分歧、不夠友好、甚至是暫時的“水火不容”。面對如此“意外”,有些寶貝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和處理,尤其是當自己受了委屈、處於劣勢或感到了壓力的時候,第一時間閃現在頭腦中的辦法就是向家長求助。實際上,孩子的這類告狀,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求獲得大人的幫助,即希望通過大人們的“干預”,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策:

1、認真傾聽,弄清事實

不要說話,有禮貌的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寶寶的感受,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態度會使孩子更覺得委屈,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父母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一旦大人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想出辦法。

2、對症處理

弄清楚了事實的真相和孩子告狀的原因之後,父母們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為什麼告訴我呢?”或者“你覺得這對你來說是個問題嗎?”然後默默的觀察孩子的反應,這為某些孩子創造了思考問題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充足的理由說這說那,或者這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3、教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矛盾,並借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如可以告訴朵朵“姐姐不給你玩玩具,你不高興,如果有一天,姐姐也來咱們家裡玩,你也什麼都不讓她碰、不給她玩,那她是不是也會不高興啊?所以你應該知道,要友好對待朋友。”

父母們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或一些孩子們熟知的動畫片中的事例、人物行為來教育孩子,如海爾兄弟、大頭兒子、一休小師傅都是很好的例子;有時也將寶寶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編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結尾,暗示寶寶正確的做法。以後,再遇類似事件,他就會學著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4、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寶寶不停地告狀,說明他們的獨立性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依賴心理還比較嚴重,解決困難的能力也不強。因此,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決。所以每次寶寶告狀的時候,都要問他一個問題:“寶寶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把問題拋給他,我們要讓他知道,除了發洩情緒之外,還要學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慢慢地學著自己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告狀,期待別人的幫忙。

幼兒告狀是幼稚園裡很普遍的一種現象,但是面對孩子的告狀,如果老師鼓勵的話,會給日常工作帶來很多麻煩。如果面對的孩子的告狀置之不理或者隨意處理的話,對於孩子在是非觀念上的認識會起到消極的影響,有可能會促使孩子將來走上歧途。因此,老師在面對孩子告狀時,一定要認真對待,並能認真處理;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從而提高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