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怎麼學會表達_如何學會孩子表達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怎麼學會表達?長時間以來,在家長的意識裡,孩子就應該和玩具、電視或電腦是一起的,跟大人沒有什麼共同語言。那麼,孩子怎麼學會表達?

長時間以來,在家長的意識裡,孩子就應該和玩具、電視或電腦是一起的,跟大人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就連給孩子講故事也交給了答錄機;父母們把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交給了孩子,卻忽略了嬰兒需要的是"人"的交流。孩子在許多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往往被家長放在一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講話的意願,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得不到發展。

兒童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只要不是忙著在工作,就應該讓孩子融入到大人的生活中,必要時給孩子更多的機會,鼓勵孩子與別人進行口語交流說話,讓孩子常講述自己的想法、經歷。

孩子的情感表露與語言表達的矛盾也是父母還應處理好的,很多孩子本來講話清晰流暢,但一見到父母就變得嗲聲嗲氣。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們要明確地提出:"你把你要說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給我講一遍。

父母在平時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用啟發性的談話,可以使孩子充分展開想像力和表達力,有些家長習慣于讓孩子做簡單的是非判斷。這種談話是封閉式的,對孩子流暢語言的發展是不利的。儘量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他動作上的要求。這裡再次提醒家長禁用"娃娃腔"同孩子講話。

父母講話對孩子語言表達有很大的影響,多疑要想提高孩子的口語水準,父母講話也需講求藝術性。不僅如此父母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態度要誠懇。肯能在孩子發問時你也許很忙,沒空解釋,或你不知如何回答時,一定要坦誠相告,不要採用暴力的行為,否則孩子以後就沒有勇氣去問了。推心置腹、親切融洽的交談是父母要做到的,並注意自己的高度。不要讓孩子總抬頭與你講話,你可以坐下來、蹲在他旁邊或是跪著與孩子交談,總之與孩子保持平視的姿勢,以一種輕鬆愉快的狀態來交談。

此外,家長還要耐心地當個好聽眾,不要打斷他。這樣孩子就會樹立起講話的信心並願意跟父母交談,同時孩子也會養成專心傾聽別人說話的良好習慣。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後,父母應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複句和完整句,還要提高詞彙和概括水準。比如可以用打電話的方式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和聽覺能力。用朗讀和背誦訓練孩子的語感。用繞口令幫助孩子練習發音和正音。並且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孩子的發音和語言表達。

誇獎孩子很關鍵

為什麼孩子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不敢於表達自己?我分析,這是因為孩子的不自信,讓孩子擔心自己的表達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從而不敢表達。要想讓孩子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要樹立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樣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個系統中的舉足輕重,不需要通過做什麼事來讓別人認同自己,而只憑自己向上的內在需求去做事。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與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現不同,就是一種不自信、內心不安的表現。而孩子自信的培養,與父母的互動有著直接的關係。

要讓孩子從“怕說”到“敢說”,首先父母要放下對孩子語言表達的要求和期待。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我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希望孩子做得比我更好。”於是這種期待無形中變成了對孩子的壓力。因此父母要放下期待,代之以支持。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馬上肯定和鼓勵他。孩子的調整是有一個過程的,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每個階段的閃光點,並通過肯定和鼓勵去強化它。

培養孩子“敢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和打擊孩子。經常受打擊而很少得到鼓勵的孩子會產生錯覺:“我是一個能力不足的人。”因此當孩子遭受挫折時,家長應該用鼓勵來代替責備。“沒關係,下次會做得更好。”家長在這樣的鼓勵後,要仔細去洞察孩子的心,按照他們的心理需求去讚賞孩子,信任孩子,並給予熱切的回應和正確的幫助。

訓練方法最重要

孩子從“怕說”變成了“敢說”,還要“會說”。“會說”當然少不了規範的語言教育。良好的母語基礎,是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不斷提升的前提。這包括正確讀准字詞、運用詞彙、連詞成句的能力,以及運用恰當的情感表達的能力等。

要提高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首先要用規範的語言與孩子多說話。只要家長在與孩子互動,就可以不停地對生活進行事無巨細的描述。不管孩子是否能聽懂,只要有人在他身邊一直不停地說,孩子就會進行潛性吸收,有一天他的語言才能就會爆發。

講故事是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方法。首先讓孩子多聽一些生動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可以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帶領下,幫助孩子培養語感,增強口語表達的能力,同時還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接著,可以讓孩子在熟悉故事以後,嘗試複述故事的內容,並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講故事是一種能提高孩子多方面素質的手段,它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口才,還能練孩子的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