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_單親家庭教育孩子之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經調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出現不良的心理和行業傾向,這無疑是讓很多父母擔心的。那麼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們常常發現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性格內向、敏感脆弱、膽小、悲傷、焦慮、冷漠或攻擊性強等不良心理和行為傾向,他們常常為一點小事大哭大鬧,而且很難制止。正是由於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問題,導致社會對這一群體存在一些偏見,甚至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而去維持一個已經名存實亡的婚姻。實際上並不是每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如此的,所以關鍵不在於你是不是單親,而是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愛。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每個人拼博後休息的地方,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對於孩子來說,更需要家的溫暖,不過很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如何讓其感受家的溫暖,讓我們就這一話題看看下面的內容。

隨著單親家庭的不斷增加,父母如何同子女相處和交流已為人們廣泛關注。

常見的單親家庭教育誤區

1、溺愛教育

溺愛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單親家庭裡尤為突出,這些現象的出現來自于家長的彌補心態和於心不忍,這種教育現象占整個單親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親在離婚之後,為了抹平家庭破裂時給學生造成的創傷,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學生身上;有些孩子屬於跟著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的疼愛和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無一不予以滿足,只要學生開口,沒有不答應的。有時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也不加以糾正,甚至對其出現的錯誤,違法亂紀或反社會的言行舉止加以庇護。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單親家庭環境,實際上成了學生將來犯罪的溫床。

2、懲罰教育

懲罰教育來自兩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見的是離異夫妻一方對老人或對孩子所進行的。一些家長把婚姻破裂後對另一方的懲罰發洩到孩子身上,還有一些由於社會的壓力太大,工作繁重與不順心,工作條件差。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無處發洩,只能回家後對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況且有的家長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順或不滿,張口就罵,舉手就打。二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出現偏差,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與教師的名利掛鉤,給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教師又將這種壓力遷移到學生身上,對部分單親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為二,看不到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對他們不能一視同仁。

不管是什麼原因,來自哪方面的懲罰,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懼感、自卑感、脾氣暴躁,自責性,無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強等心理特徵。這種單親家庭教育環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內向、孤僻和抑鬱。他們只能把在家裡聽到的看到的和親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積壓在心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心態和性格將會不斷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順之事,最容易走極端。

3、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這種教育是當前一般家庭在學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問題。有些家長只要孩子願意的事情,從來不使絆,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幹啥就幹啥。有些父母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諉、扯皮造成養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愛。這樣的家庭不但對孩子的教育無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擊,因而變得孤僻、性格憂鬱、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無進取心。有些是由於父(母)親整天工作繁忙,雜事多,加上有的家長因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爺爺無氣力去管,因而對孩子的教育無暇顧及,對他們不管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以及與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聞不問,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覺得有家無家一個樣,回家與不回家沒有多大關係。如此管教方式,給學生離家出走創造了機會,給學生犯罪創設了條件。

4、“圈地”式教育

“圈地”式教育,通俗的說就是把學生活動的場地嚴格地限制在規定的範圍內,減少或斷絕與周圍學生的交往、接觸。一般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視其寶中之寶,非常擔心其安全,常常把學生限制在家中或規定的圈子內。有的單親家庭乾脆把孩子長期關在家裡,不允許與附近的鄰居學生交往,更不允許與已離異的父(母)親來往。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學生,本來就缺少父(母)愛,心中積澱著許多痛苦,需要與同伴交往,渴望與人交談傾訴,況且單親家庭的學生所接受的僅僅是父(母)親的教育、,又加上長期實行“圈地”式教育,更加增添了孤獨感。這種教育必將使學生孤陋寡聞,目光短淺,見識狹窄,缺乏各種知識和能力,阻礙了學生正常的發展。再者,學生需要天然的、純樸的、溫馨的父母之愛,來自其他任何人的愛或以其它方式施予的愛都是無法替代的:學生適當與已分居的父(母)親交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彌補感情上的不足,找回一點已失落的愛。

單親孩子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自卑、壓抑、憂鬱、敏感、悲傷、焦慮、冷漠等。

其實,作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如果在同子女的交流溝通中,多注意一下言談的方法和藝術,引導他們克服弱點,發揚長處,單親孩子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1、明白解釋不遮掩

成人社會上的一些概念,如離婚、後母之類,不少單親家庭對它總是諱莫如深。其實,一味閃爍其詞地遮掩,無異於暗示了它們是可鄙之事。反之,如果父母能用淺易的言詞和通俗的事例予以解釋,便有可能使孩子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它們,對家庭也少了疏離之感。

2、接受現實,排出外界干擾

除了家庭的影響外,令單親孩子煩惱、自卑的,還常有外界的是非之議。當外界出現對孩子不利的敏感話題時,父母有必要安慰、開導孩子,注意用親切話語辨清是非,指出努力方向,以此消除干擾,培養健康向上的性格。

3、積極引導,改正孩子缺點

比起雙親家庭來,單親孩子更需要關心和愛護。過分的責備只會損害他們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遠他人與社會的心理。反之,注意發現孩子的長處,多一些讚揚鼓勵的話,就容易造成愉悅的氛圍,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愛。

4、尊重孩子意願,再婚莫牽強

對某些家庭來說,單親只是一個過程。當父親(或母親)打算再婚時,孩子能否接納新的母親(或父親)往往是個難題。如果父母全然不理睬孩子的意見,家庭危機也就在所難免;反之,如果能耐心地引導,代際間得到共鳴和信任,重建新家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5、巧妙解釋,給與完整的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和母愛都是不可缺少的,單親家庭要努力滿足孩子對這兩種愛的渴望。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時,任何掩飾、拒絕和阻攔,都無異於在隔斷親情的聯繫,給孩子心靈投下濃重的陰影。反之,如果巧妙地直說原委,滿足孩子願望,就有可能抹去他們關愛殘缺的傷痕,使之像雙親孩子一樣開朗樂觀。

單親家庭要特別注意為孩子創造一種愉快的家庭氛圍,以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1、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情緒,引導孩子對家庭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孩子是敏感的,會感受到家庭的細微變化。所以,不要企圖隱瞞發生了什麼,那樣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失去對大人的信任。作為家庭的一員,他(她)有權利知道與自己有關的事實,這有助於他的勇敢面對。真誠面對孩子的問題,你們的家庭的確發生了變化,同時告訴孩子,你們仍像以前那樣愛他(她)。

2、不在孩子面前講另一方的壞話,不要相互破壞形象或當著孩子的面使用污辱性的語言,一味指責對方。可以告訴他,父母親就是無法相處了。

3、離異夫妻嘗試做朋友。分手後,養育孩子仍是離異雙方共同的責任,只有平靜商談教育孩子的事,才能讓其有寧靜的學習、生活心態。雙方要經常保持和孩子的聯繫,尤其是孩子的監護方,應允許另一方探視,使孩子享受親情。

4、與孩子共同擔起家庭的責任,避免補償心態。不要過度補償、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生活,要像對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物質補償和嬌縱都無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來源。單親的孩子需要更早地承擔責任,才能走向成熟。

5、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關係。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同學,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班上交幾個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學習,一起度週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6、避免受害者心態。最好不要向孩子控告對方的無情和不負責任,不要試圖將自己的創傷作為孩子今後成長的借鑒。孩子需要從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們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權利。“媽媽不要我們了”“男人都是壞東西”之類的語言,會使孩子失去對人的信任和對未來的信心。

7、避免情感暗示過多。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長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給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父母親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更加不利,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陪伴並不影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8、單親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有些事情會使他們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瞭解情況之後,能及時疏導的就及時疏導。有的問題一下子解決不了,要進行更多的調查分析,考慮妥善的解決措施。

綜上所述,家長用心的話,孩子就有福了。可不是嗎,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難免有俗務瑣事、閒言碎語乃至小吵小鬧。所以對於單親家庭來說,本來就不完整的家,就需要更多的關心,一個家長要承擔起兩個家長的重擔。讓每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能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