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爸媽必看: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焦慮不安

一項調查發現,近三成香港小學生受焦慮征狀困擾,部分達杞人憂天的程度,例如擔心壞事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怕事情不順利和害怕上學等等;此外,原來家長過分操控孩子,亦會加劇對方的焦慮,有關征狀或會延續至中學,令學童“由小驚到大”。

操控

父母以愛的名義操控孩子,以至於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愛,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食糧,可是,有些愛卻在無形中轉化成了一種焦慮,以至於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動力。

對孩子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孩子的事情父母任勞任怨,包辦代替。這種愛的方式,雖然讓孩子得到了一時的“清閒”,可是,這份清閒讓孩子喪失了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父母錯誤的認為這是對孩子好,是愛孩子的方式。然而,父母卻沒有想到,這也是另一種的操控行為,通過為孩子做一些事情,讓自己有了控制的主動權。

操控,父母做的多,孩子做的少,或者幾乎不作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無能的,自己沒有能力去做任何事情。慢慢的他就不在主動的去做事情了,即便是自己能夠完成的,也沒有了動力,沒有了興趣,養成了坐享其成的思想。

父母的操控,讓孩子變得被動,無能力。慢慢的孩子就很容易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是孩子成長本身與現實父母的操控之間產生了矛盾而造成的結果。

打罵

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大多傳承了老一輩的方式方法——打罵。因為張嘴就罵,伸手便打的方式用著方便,並且看起來還是行之有效的,雖然只起到了暫時的作用,對於父母來說卻是“救火之水”解了燃眉之急。所以,讓不少的父母對此方法“情有獨鍾”。

父母打罵孩子的行為,並沒有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只不過是父母通過打罵孩子發洩了自身的不良情緒,表面上看是孩子的行為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看待事物的態度決定了要做出如何選擇。

父母打完孩子心裡也很痛,有的還偷偷的流眼淚,可是,下一次仍然是打你沒商量。打罵的教養方式雖然起到了暫時緩解症狀的作用,但是,副作用要遠遠的大於“鎮痛”效果。

打在孩子的身上,痛在孩子的心裡。身體的傷害,過一段時間會傷口癒合,可是,心裡的傷害誰又能看得到呢?誰又能夠幫助孩子緩解心中的傷痛呢?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焦慮而積勞成疾。

冷漠

管好孩子的吃喝住,並不一定就是對孩子負責,對孩子心靈的忽略,就是一種冷漠。有的父母有時間看那些冗長的電視劇,沒有時間和孩子共讀一本繪本故事書;有的父母有時間和朋友喝酒聊天侃大山,沒有時間陪孩子做一個親子遊戲;有的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情,而不願意停下來傾聽孩子的故事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其實就是一種冷漠。

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裡都會有自身成長的困惑於苦惱,他們需要有人能夠及時的給予幫助,可是,有些父母卻無視孩子的苦惱與困惑,認為小孩子還能有什麼煩惱?父母對孩子問題的忽視,就是對孩子的冷漠。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説明自己,他們會錯誤的認為,世界末日就要來到,因為成長的困惑,讓孩子們產生了恐懼感。

有的夫妻之間鬧矛盾,孩子成了“替罪羊”,甚至孩子成了夫妻雙方的“出氣筒”,亦或是把孩子當作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家庭中冷漠氛圍,讓孩子無法喘息,內心的煩悶無處訴說,繼而壓抑在內心之中,久而久之,這股負面的情緒會讓孩子焦慮不安,自悲不堪。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關於焦慮的實驗,實驗物件是兩頭羊,他把一隻羊放在了長滿青草的牧場裡;把另一隻樣同樣放在了長滿青草的牧場裡,不同的是裡面拴上了一隻狼。第一隻羊每天吃著青草,快樂的成長,然而第二隻羊,雖然身邊也有綠綠蔥蔥的青草,但是,每天心驚膽戰,鬱鬱寡歡,根本就沒有吃草的心情,因為有一隻狼時刻盯著它,可想而知兩隻羊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停留在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他才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否則,再好的物質條件都無法驅趕影響孩子內心的那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