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幼兒非感染性腹瀉判斷標準知多少

腹瀉是臨床上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小兒多發疾病,導致腹瀉的原因有細菌和病毒感染、飲食失當、脾胃虛弱等。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衛生水準的提高,感染性腹瀉的比例減少,非感染性腹瀉占了大部分的比例。今天我們來著重瞭解下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患上非感染性腹瀉?

1.根據臨床經驗,三歲內的兒童每天正常的大便次數約為:

新生兒3─8次(生後一周內若3次以下要考慮為便秘,於退黃疸不利);

2─6個月為3─5次;

7─12個月為2─4次;

12─36個月為1─3次

2.三歲內的兒童每天正常的大便性質:

哺乳期內小兒:母乳為主者,色黃、金黃可以或略帶淡青綠色,有酸味,少臭味;奶粉為主者,或淡黃、棕黃或微暗褐色,多有臭味。可夾帶少量白色或淡黃色瓣狀物,奶瓣即乳凝塊多為未吸收的脂肪與鈣或鎂質化合的正常物,或酪蛋白凝塊,像較稠的漿糊,可成堆狀或軟條狀,就是正常。

一歲後小兒:色黃或棕黃,或微暗褐色,軟,基本成條狀,就是正常。

3.三歲內的兒童異常的大便性質

若大便為稀薄、泡沫多,或稀水樣,或帶蛋花樣,腸液及未消化之蛋白質類物,色帶綠或棕黃綠色,酸臭,並多粘液等,即為腹瀉,且多為消化不良引起的非感染性腸炎,非感染性腹瀉。

若多粘液伴膿血性物,以及伴發熱或裡急後重,拉了還想拉等,多屬伴感染性即細菌性腸炎性。

注:部分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腸炎可無粘液伴膿血性大便,僅為水樣或稀薄爛便;如非侵襲性大腸桿菌及輪狀病毒腸炎,則拉綠色的大便,是因為腸移動過快,致正常流人腸道內的膽汁中的膽綠素等物質,未能得到充分轉化為金黃色的膽紅素或無色糞膽原等所致,應屬腹瀉性質的一種大便,也是三個月以下包括新生兒在內的非感染性腹瀉所較常見的一種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