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性格是遺傳的嗎_寶寶性格怎麼形成的

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性格是遺傳的嗎?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兒,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芬芳。我們不難發現,寶寶與寶寶的性格都不大一樣,有的寶寶喜歡哭,有的喜歡笑,有寶寶愛發呆,有的則是永遠那樣無憂無慮。究竟寶寶性格是遺傳的嗎?

孩子的性格是遺傳的嗎?

心理遺傳學認為,兒童的性格是遺傳而來的,這包括直系親屬的DNA遺傳以及血型遺傳;一半則來自後天發展,包括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條件和飲食習慣。並且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在社會生活中接觸的範圍擴大,他的性格趨向社會性,受環境的影響加深,成長道路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外部因素都會影響其性格的形成。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變化和被重塑的可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性格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的特徵。

誰會影響寶寶的性格?

性格的形成是個體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人則是環境中的重要因素。0~1歲的寶寶生活需要完全依賴于成人的照顧,而每天煩瑣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照顧過程中,成人的性格特徵、育兒方式、待人接物、興趣愛好、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寶寶。如一個溫柔細緻,做事有條有理的成人在育兒過程中就會表現得細緻周到,呵護有加,這就可能影響到寶寶,使他也表現謹慎細心的性格特徵,而性格風風火火的成人也可能會影響寶寶,使他變得外向活躍,不拘小節。可以肯定地說,寶寶的照料者,也就是和寶寶接觸最多的人,會對其性格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

當然,寶寶還在不斷地長大,在他今後的成長道路中還會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外要因素影響其性格的形成。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變化和被重塑的可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性格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的特徵。近年來,一些西方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告誡父母要關注三歲前的寶寶,因為他們的研究顯示:在3歲前,寶寶的性格就已形成。

母愛可改變寶寶性格與心理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發現:媽媽對孩子的關愛方式可以決定孩子成人之後的心理健康狀況,這是由於媽媽的愛☆禁☆撫可以永久改變嬰兒的基因活動,並且對孩子行為與心理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所以,當媽媽的應該給寶寶多一點親吻、擁抱,這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性格,從嬰兒開始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似乎有些寶寶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鬧,家長帶了就很省心;有的寶寶生下來後夜夜啼哭……差別為什麼會如此之大呢?對此,兒童心理研究專家給出的結論是:這是由嬰兒的先天氣質決定的。氣質是一個與遺傳有關、屬於先天的、新生兒自出生的瞬間即表現出不同的氣質,而且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這種氣質隨著寶寶日後在成長中的實踐,慢慢就養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家長對待嬰兒的態度和行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個性、價值觀念、教育觀念和對孩子的期望決定的,然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卻表明,這種觀點過於絕對。事實上,許多實驗已經表明,嬰兒本身的氣質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父母對待嬰兒的態度和方式。而嬰兒的氣質類型主要有3種:平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

平易型嬰兒:生活有規律、情緒愉悅、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實現新要求,因而護理起來比較容易,父母也就更願意對他提供更多的關懷和愛☆禁☆撫,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更積極。這些都會對親子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嬰兒也會因此而覺得自己被父母關心、重視,因而情緒、行為表現都會更加積極,發展也會更為迅速。

困難型嬰兒:護理起來比較困難,他們的生活沒有規律,情緒比較消極,他們很難對環境和父母感到滿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無策,甚至認為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會對孩子失去耐心,對孩子施加壓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讓步,這些都會使孩子變得不耐煩、困惑甚至對父母產生敵意,從而形成一個消極的迴圈圈,這些孩子護理起來也就更為“困難”。

遲緩型嬰兒:和困難型嬰兒有些相似,他們同樣對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應消極,但是由於他們的這些消極反應不如困難型兒童那樣強烈,因而家長對他們也比較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