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假裝孩子對孩子有什麼好處_假裝遊戲對孩子的意義

養生之道網導讀:

假裝遊戲,讓孩子認識世界假裝遊戲,讓孩子認識世界 孩子是在與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比較中逐漸認識自我的。那麼假裝遊戲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假裝遊戲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一、假裝遊戲促進孩子的心靈發育

如果在座的有細心的媽媽的話會發現,大約在我們的寶寶從1歲半左右開始,我們的寶寶就會出現一些簡單的“假裝”行為,例如將喝水的杯子當做話筒、將小馬紮當坐騎等等。尤其是我們的寶寶的語言進一步發展以後,他會主動要求你假扮童話中的公主、巫婆、狐狸……等,這時當我們面對我們的寶寶諸如此類的要求,爸媽有時會耐心地陪他玩上一陣子,有時則不耐煩地擺擺手:“去去去!爸爸媽媽正忙著,聽話,自己玩!”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對於我們的寶寶認真的“假裝”,做為爸媽的我們更多的應當處於一種“佯做(敷衍)”和“忽視”的狀態。如果你知道這種“假裝”行為是我們的寶寶早期思維發展能力的指南針時,會不會收起敷衍,認真對待我們的寶寶的“假裝”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經歷我們的寶寶象徵能力發展上的可喜變化吧!

二、角色扮演的有趣歷程

案例1、假裝遊戲越來越複雜

例如,在“假裝”行為剛剛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寶寶要表現喝水,他會端起杯子就往嘴邊湊,而不會將倒水、喝水的動作結合起來。但過一段時間之後(2歲半左右),他就會將倒水、喝水甚至喝過之後的滿足感表現得活靈活現。這就意味著,他學會“協調”了,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在遊戲中,我們的寶寶就會和其他人“協調”分工,做角色扮演了。到四五歲時,我們的寶寶之間能協商建立遊戲主題,在一個精心策劃的遊戲中創造並扮演很多角色,同時表現出他們對故事發生、發展線索的出色理解。聽聽他們在共同創造一個想像世界時的陳述:“你假裝是宇航員,我假裝在操縱控制塔”、“等等,我必須建立太空船”,多麼嫺熟老練!

案例意義:在複雜的社會性☆禁☆遊☆禁☆戲中,我們的寶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並不僅僅停留在“描述”階段,而是全心投入到“參與性”的活動中來,試圖影響並控制周圍的世界。在這種虛幻的、“假裝”的交流中,我們的寶寶能夠理解、判斷和思考自己和夥伴離奇的描述,這說明他已經學會推斷別人的思維,判斷推理的邏輯能力正在悄悄萌芽。

案例2、“假裝”漸漸與現實分離

起初,我們的寶寶只是利用現實物體――如用玩具電話假裝打電話,用奶瓶來假裝喝水;到兩歲左右,他會使用一些現實程度小的玩具,如用木塊當作電話,而且行為更頻繁。不久以後,我們的寶寶就知道利用身體的一部分來代表物體,例如用一個手指代表一把牙刷;3歲以後,即使在沒有任何現實條件支持下,我們的寶寶對物體和事情的想像方面的表現也非常棒。

案例意義:由於遊戲的“象徵物”不再緊密地與它所指向的物體的使用功能相配對,這表明我們的寶寶的想像力開始萌發,對事物的描述變得更靈活了。

案例3、假裝物件不再是自己

當假裝第一次出現時,它是直接指向我們的寶寶自己的。如我們的寶寶模仿媽媽假裝給自己餵飯、洗臉。不久以後,假裝行為就開始轉為指向其他物體了,如給洋娃娃餵飯。大約3歲時,我們的寶寶搖身一變成了“幕後策劃人”,身邊的物體成為有用的替代,他會用玩具娃娃父母來喂玩具娃娃我們的寶寶。

案例意義:這一發展次序說明,我們的寶寶已經認識到角色扮演活動的代理者和接受者能獨立於自己而存在。“假裝”行為逐漸顯示了我們的寶寶“非自我為中心”的活動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得成人與我們的寶寶互相有意義的交流成為可能。

三、教育孩子的“三不要”

1、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可不一會兒,老毛病又犯了,媽媽覺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的,怎麼又不乖啦?”

媽媽該知道,要小孩許諾是沒有意義的。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

2、不要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監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3、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過分嘮叨不休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厭惡不快的感覺。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