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怎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_不要忽略孩子的壞習慣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不能忽視的壞習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千奇百怪的壞習慣讓家長們頭疼。家長們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那麼怎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怎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讓家長感覺到驚訝的行為,如果孩子做出以下這些行為,請不要不知所措,而是要知道孩子成長中常出現的這種行為代表著什麼,做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一、說的話讓人下不了臺

這點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會出現的,大部分發生在2歲左右,比如說家裡來了一個並不常見的親戚,對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看到孩子時會想要擁抱寶寶並親上一口,但寶寶卻不加理會,反而扭頭就跑。或者是在面對親切打招呼的鄰家奶奶時,會脫口而出一句 :“奶奶,你怎麼那麼老?”,這樣的行為總是讓父母覺得下不了臺了,甚至還會讓父母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會覺得小孩子這樣的表現口無遮攔,對自己的情緒不加以掩飾,看上去真的太無禮了!

但事實上寶寶的世界很單純,他們的感情都是真摯的,當他對一些事或人不喜歡時也無法假裝出喜歡來。如果他拒絕某人的擁抱,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感覺到那個人陌生,或者是讓人害怕……,以上的行為只是寶寶把自己的內心想法真實的表達出來,並不是孩子的品行有問題。

對此可以慢慢的教給孩子一些規則和禮儀(寶寶學禮儀)。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妥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應該如何做,但是不能強求孩子馬上做到面面俱到。可以告訴孩子,有禮貌才能讓人和人之間相處得和諧,而且有禮貌的孩子才能更受到大家的歡迎。

二、 拽貓尾巴或者是欺負其它的小動物

貓咪或者是其它小動物在大部分的成人眼中都覺得十分的可愛或者是美麗優雅。但是寶寶在面對一隻小貓咪時更多的可能卻是會去拽貓尾巴,或者扯它的鬍子。也有可能是抓到一隻壁虎,然後把它的尾巴切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再生出來。或者是把蚯蚓切成好多段,然後再等著看它是不是能復活……這種種的行為,也許會讓家長心生出擔憂,心想著這孩子是不是太沒有同情心了?是不是太“狠”了?

但事實又如何呢?孩子在2 歲之前,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泛靈論的,在孩子的意識中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去拽貓的尾巴或是鬍子時,在他的心中其實就跟他拉小朋友的手一樣,其實並沒有什麼惡意。甚至可以說是心存友好的。而孩子去切蚯蚓,更有可能是因為一時的好奇,只因為知道這些動物都是可以再生的,而且在孩子的世界裡還不知道什麼是死,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處理呢?要跟孩子說,這樣的行為會讓這些動物感覺到疼,甚至會讓它們不再能動了,無法再跟我們玩耍了,把疼痛和死亡這兩種概念慢慢的讓孩子理解。孩子太小,對於自己的行為還無法意識到正確還是錯誤,因此就會出現像上面所說的這種種行為,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做家長的要與孩子進行溝通,瞭解孩子做這些行為的原因,再引導孩子瞭解做這些行為的不當之處,而不是一味的責備。

三、孩子教育的有關誤區

誤區1:“迷信”智力測試

智力測驗只能瞭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籤”,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發展實際,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誤區2:“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孩子學習或做事的速度慢,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麼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