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幸福很重要_孩子童年幸福為何重要
養生之道網導讀:
幸福,在每個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幸福是以不同形式展現出來的。孩子童年幸福很重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孩子童年幸福很重要的原因!現在的許多案例表明,一個擁有高知識水準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不一定是人格健全的,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所以在父母們天天因孩子學習成績不如別人家孩子的時候,聲聲指責,甚至暴力體罰,做為父母,你是想要孩子的成績還是要孩子快樂?如果想不明白的媽媽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分析,希望對父母們有所啟示。
1、承認孩子的差異性,鼓勵個性發展
媽媽要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每個人的智力、性格、氣質不同,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表現也會參差不齊。高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的,媽媽要觀察孩子的差異性,幫孩子制訂最適合自身的學習計畫。
孩子有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方法,理解能力上也有差別,這些因素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出現差異。媽媽只有承認了這些差異性,不苛求孩子的分數,多鼓勵孩子施展天性、個性,才能更益于孩子的成長。
2、孩子考砸了,媽媽要寬容、鼓勵
孩子考砸了,自己本身就很難過,媽媽如果再來傷口上撒鹽,孩子就會傷心、委屈,自尊心受損,還容易厭學、與父母對立。
孩子考砸了是常有的事,孩子本身已經很緊張、難過了,媽媽千萬別給孩子再加壓力。媽媽給予寬容和鼓勵,能讓孩子重拾學習信心,繼續努力。
3、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期望值過高,會讓媽媽和孩子都很緊張和痛苦。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合理,才會保持平和的心態;孩子對學習的期望值合理,才不會出現失落、沮喪,能夠保持學習的興趣,一步一步地前進。不要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以免給孩子帶來壓力。孩子達不成目標,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家長和孩子都要擺正心態,才能理智對待孩子的考分。
4、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媽媽與其追求高分擠獨木橋,不如挖掘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特長和能力。孩子能夠有自己的特長,也是立身之本。現在高分的學生多,有專長、特長的學生少。社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孩子能把興趣發展為特長,也是一條人生出路。
5、“考大學”不是孩子的唯一的出路
媽媽崇拜分數,最終目的是讓孩子上名校。“考大學”成了分數崇拜者的最終目的地。但實際上,孩子並非進入大學就一生無憂了。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反映出高分人才並不是社會最需要的。社會需要的是在各行各業有專長的人,每一行都需要本行業內技術過硬的人,這是大學教育不能滿足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媽媽要轉變觀念,重視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這比分數更重要。
通過以上的分析父母們應該可以看出,分數高不一定就會有好的出路,也不代表將來孩子就會幸福,其實幸福很簡單,做自己喜歡的事,那就是一種幸福。
遙想自己孩提時候,山上河下,信馬由韁的情景,其幸福感受難以言表。深感現在的孩子們,不是開學進入苦海,就是放假進入囚籠。他們成天泡在大量的作業裡,書包一天比一天沉重。一到放假,家長就把孩子們送到了各類輔導班,孩子們哪有一點自己支配的時間喲,很難在他們身上找到一點像我們那樣幸福的童年。然而現在我們怎樣讓孩子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呢,我想:
首先要使孩子們成為心靈幸福的人。教育是造就人的事業,教育首先要使孩子們成為心靈幸福的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不斷地思考:教育到底要給孩子們什麼?這個問題如果是在課程改革以前,我們回答的答案也許是知識和能力,但現在我們也許會再加上情感、態度、價值觀。其實,蘇霍姆林斯基在幾十年前就給了我們一個近似完美的回答:教育最根本的是要給孩子們心靈的幸福。“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於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我想,充實的精神生活是孩子心靈幸福的基礎,也是教育要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中的一個領域。而偏偏在這個領域中,許多人會遇到巨大的困難和挫折。為什麼孩子剛入學時還充滿歡喜,上了一段時間就厭煩學校了呢?甚至不愛去學校了呢?學習發生了困難,變成學困生了呢?這個“孩子厭學”問題在當前時代更為嚴重,從表面上看,也許是教師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深層次反映的卻是我們當前的教育管理體制的問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是以“考試”論品質,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是以“班級成績”論英雄,教師對學生的分數是“恨鐵不成剛”。當考試和評分主導教育的一切活動的時候,那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就是“片面發展”的人,就是不健全的人,孩子的精神生活並不充實,他們並不幸福。正如蘇氏所說的,“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雖然這是對我們教師的建議,但這同樣也是對包括行政管理者、家長、媒體和社會上每一個人提的建議。因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孩子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成為呵護“心靈花園”的使者。
其次,我們要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還給孩子們一個幸福的童年。
1、讓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發展孩子的各種興趣特長
要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我們要使學生的生活中不單單只有興趣,還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時間。.可是,我們小學生從早上八點開始到下午四五點一直是在上各種各樣的學校課程,吃過晚飯還要繼續寫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我們的中小學生從早到晚都在圍繞著學校的教科書和練習在轉,學生根本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更沒有自由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長時間地從事一件枯燥的腦力勞動,帶給孩子的是對學習願望的降低,學習興趣的減弱,這不僅對孩子智力的發展是沒有多大益處的,甚至對孩子的健康都造成威脅。現實中,我們孩子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學習負擔,這也是造成眾多中小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當我們對孩子“個性發展”及“創造力發展”提出呼喚的同時,我認為要讓孩子們有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支配自己的時間,多與家長溝通,給孩子們提供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有利於促進孩子個性特長的發展和培養。
2、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呵護“心靈花園”的使者
從人的本性來說,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賞識,也就是說,渴望被別人信任和重視。曾有一精闢的概括:“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試著讓我們每個人反思一下自己,不可否認的是,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聽到讚美和賞識時都會喜上眉梢,心裡會為之一動。從少年兒童的需求和發展特點來說,他們正處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時期,隨之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特別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承認與認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與讚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使他們受到成功的體驗。因此,賞識教育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的,它滿足了學生內心深處的需求,能激發出學生的潛能。有人說過,“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在進行賞識教育時,賞識的內容不要老是停留在某一個優點上,而是要去挖掘尋找甚至是搜索出他們身上一些鮮為人知的新優點,讓學生不斷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會更好。當然,這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獨具慧眼,要練就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做“美”的發現者,尤其要善於在細微處見真諦、見精神,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教師應堅信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也沒有一個人是無能的,要善於發現隱藏在缺點、錯誤中的優點,尋找隱藏在生命中的潛在能量,並且創造條件讓學生各展其能、各顯其才,享受成功的體驗。
突破慣性思維,不要擋住孩子們成長的陽光。我們都不是太陽,最好我們能夠給孩子一片晴空的天空,讓孩子們自由飛翔,還孩子們一個幸福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