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咳嗽藥物治療的八大誤區
咳嗽對兒童是非常常見的症狀,然而多數咳嗽都是由疾病引起或是某些疾病的信號,尤其兒童的呼吸系統發育很不成熟,在有痰液的時候沒有辦法有效地將痰液咳出,一旦痰液滯留呼吸道造成痰阻,不僅加重炎症和咳嗽,還容易使病菌擴散,加重病情或引發併發症,因此孩子出現咳嗽就應該及時就診,查出病因後及時治療。
誤區二:小兒咳嗽可以使用成人止咳藥
一些家長誤以為只要將用藥量減半或減少用量就行了,這種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兒與成人不僅是體重不一樣,更有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別。如一些小兒吞咽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就不能用膠囊、片劑等口服劑型;由於小兒肝、腎等臟器功能發育不完善,酶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對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能力等均較差,一些成人能用的藥物成分用於小兒後就很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因此,小兒咳嗽應該選擇專為兒童設計的祛痰止咳藥。
誤區三:小兒一咳嗽就選用鎮咳藥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射。當呼吸道吸入異物,或者有炎性分泌物阻塞,就會將此訊息上傳至大腦延髓的咳嗽中樞,通過咳嗽反射,目的在於將氣管內異物、分泌物排出體外。因此咳嗽是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與成人不同,小兒咳嗽中有70%~80%都是有痰咳嗽,而且小兒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無法像成人那樣將痰液有效咳出,容易發生痰液滯留。如果一咳嗽就口服鎮咳藥,咳嗽是止住了,但咳嗽抑制後就使痰液更難排出,結果會阻塞呼吸道,不僅使咳嗽加重,還容易發展到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等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小兒咳嗽早期可先進行祛痰治療,痰液排除後咳嗽自然會減輕。除了要判別有痰的濕咳或無痰的乾咳之間的差別外(前者應增加水份攝取,以及考慮是否使用化痰藥物),另外也要考慮乾咳是否影響了孩子的睡眠、食欲、精神等,劇烈頻繁的乾咳才需考慮適當鎮咳。而且鎮咳藥有麻醉性與非麻醉性兩類,必須向醫師仔細諮詢後,才能放心用藥。
誤區四:小兒咳嗽與鼻塞、流涕沒有直接關聯
小兒咳嗽時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狀,但家長往往只針對咳嗽的症狀治療,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引起小兒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選擇小兒咳嗽藥時,含有減充血劑偽麻黃堿成分的複方製劑不僅能緩解鼻塞、流涕,也有助於減輕咳嗽症狀。
誤區五:小兒使用中藥止咳,副作用少
一些家長認為中藥副作用小,寶寶咳嗽就隨便給小兒服用中藥,這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中醫認為引起咳嗽有很多情況,風寒、痰濕、體虛等都可引起小兒咳嗽,但是小兒咳嗽比成人更難以辯證,身體的承受力也較成人差,如果小兒風寒卻用了涼藥,可能會加重病情,況且中藥也會有不良反應,所以小兒咳嗽不要隨便服用中藥。
誤區六:小兒咳嗽要先用消炎藥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咳嗽就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孩子咳嗽時就一定要用消炎藥,這會對小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小兒咳嗽不單單是由呼吸道感染後炎症刺激引起,過敏、煙塵、異物刺激等也會引起小兒咳嗽。如果不能對症,服用消炎藥對咳嗽的治療非但無益,而且還常會產生胃腸道不適及其他一些不良反應。
誤區七:吃化痰藥需要吃到沒痰為止?
人體在對抗病毒或細菌入侵呼吸道的時候,會因為炎症反應而產生分泌物,加上已經脫落的上皮細胞及凋亡的病原體等,均會形成痰液。當感染數日後,體內免疫系統會由各種免疫細胞負責清除痰液。因此,咳嗽有痰時應多喝水,減少呼吸道不顯性失水的丟失,以將痰液濕化為首要之務;至於化痰藥,只有在專科醫師認為痰液黏稠度高且痰量較多時,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幾天內使用,並非一直用到無痰為止。家長們應該相信,寶寶體內本來就有一位“清道夫”在執行勤務,只要將環境因素(包括水份攝取、溫濕度等)適當調整便可以,身體也會慢慢康復的。
寶寶咳嗽藥物治療的八大誤區
誤區八:孩子3歲以後可以吃大人的藥了
現在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嬰兒要使用專用的兒童藥物。而等孩子大一些以後,有的父母就以為對大人安全的藥物,小孩子也是可以用的,只要減少一點劑量就行了。殊不知由於孩子的生理與大人不同,對成人安全的藥物對兒童未必安全,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如四環素類的藥物由於其很強的毒副作用,目前已被兒科淘汰;慶大黴素會導致神經性聽力損傷,6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會引起關節病變和妨礙軟骨發育,影響孩子的身高,故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宜用。再如感冒通,大人吃了沒事,孩子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血尿,後果嚴重。所以家長在用藥前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孩子用什麼藥、劑量多少應由兒科醫師來決定,而不應父母自己想當然,以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