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常腹瀉?小心營養不良

圖片來源於領育網親子相冊 

有的媽媽向小編反映,自家的寶寶總是拉肚子,臉色蒼白,有些營養不良的感覺。這到底怎麼回事呢?專家研究發現,營養不良會導致患兒消化道形態和功能改變,消化酶活性降低甚至分泌不足,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腹瀉甚至遷延不愈,慢性或遷延性腹瀉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紊亂,往往又是營養不良的主要誘因。情況如此嚴峻,我們趕緊看一下!

腹瀉與營養不良的關係

腹瀉患兒由於腸蠕動亢進和食物消化功能受影響,水和無機鹽以及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受影響,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可以說,小兒營養不良和腹瀉兩者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出現發育遲緩、佝僂病等嚴重後果。

具體來講,對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小兒慢性腹瀉,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消化道形態和功能改變

患兒長期營養不良時,全身多數器官都會發生形態和功能的改變,單在消化道可見胃粘膜萎縮、胃液酸度降低,這種改變可使胃殺菌及屏障作用明顯降低,消化道中的細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胰腺分泌的酶活力低於正常,如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澱粉酶均有減少;十二指腸、空腸粘膜變薄,刷狀緣變淺,上皮細胞由柱狀變為立方形,營養不良伴有腹瀉者,這種改變往往不易恢復。

2、免疫和防禦功能降低

營養不良削弱了患兒機體免疫和防禦功能,在胃腸道可見胃、小腸粘膜萎縮、胃酸過低等,使消化道的屏障功能降低,而容易引起腹瀉;分泌型iga降低,局部免疫功能減弱,使胃腸道容易發生感染,是造成慢性腹瀉的另一原因小腸內。

圖片來源於領育網親子相冊

3、菌群失調的影響

嚴重營養不良的患兒,十二指腸中有厭氧菌和酵母菌的過度繁殖。腹瀉時,小腸上段所有細菌都顯著增多,並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脫結合作用而使游離膽酸的濃度大為增高。高濃度游離膽酸有損害小腸細胞的作用,以致營養不良和腹瀉患兒易於發生腸道細胞形態與功能的紊亂。

4、營養物質吸收障礙

營養不良容易合併小腸吸收不良症的出現。因為胃腸道粘膜萎縮,可導致各種雙糖酶減少和引起雙糖酶缺乏症而引起腹瀉。

也就是說,營養不良患兒由於消化道粘膜萎縮、消化酶活力降低、機體防禦功能降低、小腸細菌過度繁殖等因素導致腹瀉反復發作。所以,營養不良的嬰幼兒經常反復出現腹瀉症狀,亦即慢性或遷延性腹瀉。

那麼,對於這類患兒,我們該怎麼治療和調理呢?

我們知道,在治療腹瀉症狀上,除了在有明確的感染因素時,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進一步惡化本已失調的腸道菌群;合理補充益生菌和消化酶製劑;在緩解控制腹瀉症狀方面,外用丁桂兒臍貼,可以收到顯著效果,無副作用,還能從根本上增強消化功能;此外,正規的“捏脊療法”等中醫手段也有一定效果。

專家認為,營養不良主以飲食調理為主,添加營養食物應循序漸進,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軟到硬,一步一步來,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心、精心和細心,還要注意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2歲以上的寶寶應以米飯為主食,配合各類菜蔬,包括葷菜、素菜和水果,每天仍保留1-2次奶類。若因營養不良伴佝僂病,則在治療慢性腹瀉和飲食調理之外,還應多做戶外活動,曬太陽,同時適量補充魚肝油和鈣劑。

“一口吃不成胖子”,對於營養不良伴經常腹瀉的患兒,家長們應該足夠重視,在對症治療腹瀉的同時,需要在飲食上慢慢調理,增強消化功能,才能從根本上打破營養不良與慢性腹瀉之間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