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五問五答教你全面認識“藥物熱”


米米的小家相冊

問1“藥物熱”是怎麼回事?

濛濛生下來後體質一直較弱,父母聽說魚肝油效果不錯,便大量購回給孩子服用,結果導致濛濛體溫升高。無獨有偶,昭昭隨媽媽到外婆家做客,幾天後開始發燒,出現輕度頭痛、鼻塞,隨即入院治療,先後給予青黴素、紅黴素甚至頭孢菌素等抗生素靜脈點滴,體溫始終不降。患兒雖然發燒已近2周,可看上去精神挺好,食欲無明顯減退,經全面查體也未見異常,故而考慮發燒可能與多種藥物的使用有關,決定暫時停用全部抗生素進行觀察。結果停藥的第二天,體溫即恢復正常。

專家解答:

魚肝油中含有維生素D,而過量補充維生素D往往可引起寶寶發熱。這是因為低年齡的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尤其是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較差,過量補充維生素D以後,促使小腸對鈣的吸收增加,當血鈣持續升高,交感神經發生興奮,加上寶寶血管壁對血管緊張素的敏感性強,促進血管收縮,難以排汗,導致體溫調節功能障礙,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積蓄過多而引起發熱。而另一個寶寶,用藥後持續發熱2周,但身體狀況、精神狀態、胃口都較好,屬於藥物熱的典型表現,因此在停藥後體溫自行恢復正常。

雖然兩個患兒病情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症狀:發熱,而且都與藥物有關。這種由某一種或多種藥物直接或間接引起的體溫升高,醫學上稱為藥物熱,屬於藥物的一種不良反應。更是很多低齡寶寶發熱的常見原因。隨著近年各種新藥的不斷問世,其發生率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問2 藥物為什麼會引起發熱?

保健藥品也好,治療用藥也好,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寶寶身體健康或讓寶寶恢復身體健康的啊,為什麼反而會引起寶寶體溫升高呢?

專家解答:

引起藥物熱的原因不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 藥物在生產、運輸或使用過程中,受到了某些微生物的污染,混入了內毒素或其他雜質,這些外來的致熱物質統稱為外源性致熱源。最常見的是針藥遭受污染,以輸液反應為主要表現。這種藥物熱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無關。

2 給藥的特殊途徑所造成。如靜脈推注或輸入藥物,某些人可引起靜脈炎而發熱;肌肉注射也可因為引發局部無菌性膿腫而導致發熱。

3 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有關,多因藥物造成病原體短期內大量死亡,或者病變組織迅速崩解,釋放出的毒素刺激機體而引起體溫上升。比如用青黴素治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俗稱打谷黃),被殺死的菌體釋放出大量內毒素引起發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4 某些藥物影響了寶寶體溫的調節機制。如苯丙胺、可卡因、麥角醯二乙胺等,直接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另外,甲狀腺素用量過大,造成基礎代謝亢進致體溫升高。

5 個別寶寶本身有先天性生化代謝缺陷。以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者為例,常可因使用伯氨喹啉等藥物,引起溶血性貧血與發熱。

6 藥物過敏。這一類藥物熱最為常見,又稱為藥物過敏症。出現藥物過敏的寶寶,除發熱外,大多還會出現皮疹、關節痛、哮喘發作等伴隨症狀。

問3 哪些藥物容易引起“藥物熱”?

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要服用藥物,難道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藥物熱?小兒專用藥物也會引起藥物熱嗎?

專家解答:

不是所有藥物都會引發藥物熱,相同的藥物也有可能引發不同寶寶發生藥物熱,這和寶寶的個體差異,對不同藥物的身體耐受性等等都有關係。而有些藥物,因其中含有易致熱成分,因此家長在給寶寶服藥時,不僅要知道藥品的商品名,更要瞭解藥品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而容易引起寶寶發熱的藥物,通常可分為3大類。

第一類,最為常見的致熱藥物:青黴素類、青黴胺、巴比妥類、水楊酸類、磺胺類、兩性黴素B、博萊黴素、更生黴素、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甲基多巴、苯妥英鈉、奎尼丁、阿托品、甲狀腺素、腎上腺素、酚噻嗪類、乙醯唑胺、砷劑、瀉藥等。

第二類,比較常見的致熱藥物:頭孢菌素類、利福平、鏈黴素、硫唑嘌呤、西咪替丁、可待因、肼苯噠嗪、呋喃妥因、硫氧嘧啶、鏈激酶、肝素、非那西丁、保泰松、利眠靈、鯊肝醇、炎痛喜康等。

第三類,少見致熱藥物:氯黴素、四環素、洋地黃類、胰島素等。

遵照醫囑合理用藥,必要時為寶寶做藥物皮試,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等,這些對儘量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都有重要的意義。

問4 如何識別“藥物熱”?

如果寶寶用藥前就已經出現發熱,而用藥後熱度仍持續不退,那這種情況是由於寶寶原來疾病引起的發熱未退,還是由於藥物所引起的發熱,需不需要停藥呢?藥物熱和普通發熱要如何辨別呢?

專家解答:

藥物熱即是藥物本身引起的發熱,在臨床上常與疾病所引起的發熱相混淆而不易鑒別。而要鑒別這兩種情況又非常重要,因為如發熱為藥物所引起,則應當立即停用此藥。相反,如發熱為疾病本身所引起,則應當繼續用藥。因此對於藥物熱要提高警惕,及時鑒別診斷。對於新手爸媽,這裡總結了4條識別藥物熱的技巧。

1. 凡是接受藥物治療的發熱患兒,都要考慮到這一病因。因此對於寶寶的發熱,一定要進行全面細緻的檢查,並要通過各種化驗輔助診斷,盡最大努力查找出病灶所在。若通過以上努力,始終找不到明顯的感染灶者,應想到“藥物熱”的可能。

2. 要看寶寶有無其他症狀。雖然寶寶體溫超出正常(多表現為持續高燒),但沒有普通發熱的其他症狀,如咳嗽、流涕、嗜睡、拒哺、抽搐等,精神狀態良好,甚至沒有體溫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此乃“藥物熱”的一大特點。

3. 注意寶寶發熱發生的時間。典型的藥物熱多出現在用藥後7~10天,若以前接觸過這類藥物者,也可在用藥後幾小時內即出現發熱,個別病例可短至1小時或長達25天。另外,如果發熱出現在寶寶使用抗生素之後,由於輸液大多安排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間體溫會有下降趨勢,這是“藥物熱”的又一特點,與感染性疾病所導致的發熱正好相反。

4. 觀察寶寶有無過敏症狀。若寶寶發熱的同時出現皮疹、哮喘等過敏症狀,尤其原發病好轉,而體溫仍高,或者體溫一度下降後再度升高,又找不到引起發熱或發熱加重的確切病因,均要想到藥物熱可能。若停藥後體溫在24~48小時內恢復正常,強烈提示“藥物熱”;若再次用藥又出現發熱則基本可以確診為藥物熱。

問5 如何應對“藥物熱”?

如何預防藥物熱的發生?一旦寶寶發生藥物熱,又該如何護理説明寶寶儘快恢復健康狀態呢?

專家解答:

對於“藥物熱”,最好的辦法就是防患於未然,特別是致熱黑名單上的藥物,更要謹慎小心。此外,在為寶寶用藥的過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 提高對“藥物熱”的警覺性,嚴格用藥。能口服就不打針,能打肌肉針就不打靜脈針,能局部用就不內服,能單用就不合用,能少用就不多用。品種力求少而精,不可隨意將多種藥物摻合在一起打點滴。有過敏反應的寶寶,尤其要慎重選擇藥物,最好接受醫生的指導,並在就診時告知寶寶的過敏情況。

2. 及時停藥。一旦寶寶發生了藥物熱,最好是停用一切可疑藥物,待體溫正常後,再依據治療需要逐種添加,並注意觀察,以明確哪種藥物是致熱禍首,以後不再應用。

3. 對於熱度較高的寶寶,適當補液有利於藥物的排泄和退熱。或同時應用熱水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溫法。注意,鈣劑、抗組胺藥、解熱鎮痛藥等也是藥物熱的“嫌疑犯”,故不宜首選這些藥物來處理藥物熱。

4. 保留寶寶的用藥記錄。就診的病例、醫生所開藥物處方,以及在家中所服藥物的包裝、說明書等,家長都要作為重要憑證保留,一旦懷疑寶寶出現藥物熱,應將之前的用藥記錄資訊告知寶寶的主治醫生,以便儘快、準確地找到寶寶發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