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婆婆對寶寶做這7件事,一定要制止!

寶寶出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喜事,但是在整個育兒過程中,不同的育兒觀念也會造成不小的風波,特別是老人總喜歡用一些傳統的育兒方法來應對現在的寶寶,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如果媽媽發現老人做這幾件事,一定要及時制止。

1、用母乳給寶寶洗臉

民間流傳著用母乳給寶寶洗臉對寶寶的皮膚好,所以很多老人會照這樣做。但是這種方法並不科學,母乳是細菌最好的營養品,長期將母乳塗抹在寶寶的臉上,會導致細菌滋生,反而損傷寶寶的皮膚,使寶寶的皮膚產生紅暈或小膿包。

2、寶寶一哭就喂吃的

寶寶的哭聲有很多的含義,不僅僅是餓了。但是很多老人卻覺得,只要寶寶一哭就是要吃東西,這樣的做法很可能導致過度餵養。過度餵養的寶寶不僅身體會較胖,而且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比不上正常體重的寶寶。

3、給寶寶穿太多

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餓,同樣的,還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大多數老人都喜歡將寶寶包得嚴嚴實實,無論夏天還是冬天,老人都覺得應該給寶寶穿多點,對待新生兒尤其如此。其實,寶寶並沒有那麼怕冷,給寶寶穿太多反而會減弱寶寶的耐寒能力,降低寶寶抵抗力,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捂熱綜合症。

4、過度搖晃寶寶

平時哄寶寶的時候,很多老人喜歡將寶寶抱起來搖晃以達到安撫寶寶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搖晃會使寶寶的頭部受傷,變得反應遲鈍。搖晃剛吃過奶的寶寶還可能造成寶寶吐奶,甚至會導致奶液嗆入氣管。

5、口對口給寶寶餵食

口對口給寶寶餵食,也是一種常見的餵食方法。

老人怕寶寶吞咽不下去,便把食物嚼碎了喂給寶寶,但這種餵食方法對孩子的傷害是極大的。成人每天會接觸很多的細菌,但是成人的抵抗力也是較強的,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經常性的口對口餵食容易將細菌傳遞給寶寶,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等疾病。

6、給新生兒綁腿

嬰兒綁腿是一種舊習慣,目的是為了不讓寶寶出現O型或X型腿,即讓寶寶的腿長得直。其實寶寶的腿呈蛙型是正常的身理現象,他在媽媽肚子裡就這樣,出生後可能會保持這個姿勢,慢慢的就好了。嬰兒綁腿好嗎?嬰兒綁腿的危害不僅不能預防腿長不直,還會影響寶寶腿部骨骼發育,綁的太緊還會影響寶寶腿部的血液迴圈的呢,一般只要給寶寶補充好鈣質來,寶寶沒有缺鈣的話,是不會容易出現O型腿或X形腿的呢,別讓舊風俗害了寶寶!

7、過早給寶寶添加輔食或亂喂

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一個月起,就想給孩子加米湯,米糊,乳兒糕,擔心母乳沒營養或者吃不飽,想讓寶寶更耐饑長得更茁壯。其實過早給寶寶添加輔食百害無一利,寶寶的腸道根本消化不了不適應,還可能會使寶寶過敏,腹瀉,或者因為輔食的添加讓寶寶對母乳需求越來越少,這是導致母乳失敗的重要原因!還有些家長想給寶寶輔食加鹽,泡奶粉時多加幾勺奶粉………等等陋習都是對寶寶的健康有嚴重危害!


如何緩解隔代育兒的矛盾

隔代育兒的矛盾是肯定存在的,畢竟那個時代各種科學知識都還很匱乏,老人們的育兒知識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民間方法,我們首先應該體諒老人的辛苦,在此基礎上一步步緩解矛盾。

1、用科學武裝自己

當和老人發生分歧的時候,媽媽一定要用科學武裝自己,用科學的語言給老人解釋,當你拿出事實,講出道理之後,老人也不會那麼固執了,畢竟都是為了寶寶好。

2、拉上老公做後援

老公在緩解兩代矛盾之中會起到巨大的作用,當和婆婆發生分歧時,一定不要忘了拉上老公做後援,自己說不通的可以讓老公跟婆婆溝通,這樣會事半功倍的。

3、有意無意向老人灌輸科學

當你讀到一些關於養育寶寶的新聞時,不妨也念給老人聽一聽,讓他們知道不科學的做法對寶寶的傷害是有多大,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裡的老人,慢慢的他們就能接受媽媽的方式了。

4、切忌和老人爭吵

爭吵對於緩解分歧沒有一點的好處,平心靜氣的溝通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爭吵只會激化矛盾,為了寶寶而影響了家庭和睦是一件特別不值得的事情。

老人帶孩子,一直備受爭議。年輕人工作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老人背井離鄉來幫子女帶孩子。自家老人幫著帶孩子當然比交給保姆放心,但老人在餵養、護理和教育孩子上,又常常與子女發生矛盾,鬧得不愉快。

在隔代育兒中,怎麼跟老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聽得進你的意見呢?不妨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1.親切地說

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俗話說“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需要感激。

想給老人提建議,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2.有重點地說

朋友跟我抱怨說,女兒病了,請老媽來幫忙。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幾點吃藥、幾點喝果汁、幾點吃午飯……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果汁還剩了半瓶。我告訴他,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藥,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

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社區裡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4.在適當場合說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

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5.讓第三代說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讓子女無可辯駁。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等“謀劃”一番後,讓孫輩來說。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不露聲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點說

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

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

對老媽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說,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老人還是不聽。此時試著想想,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畢竟,在愛孩子這一點上,你們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