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到底該不該抱?
寶寶是爸媽的心頭肉,看到寶寶哭,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抱起寶寶哄一哄。可是很多家長又擔心,如果一哭就抱,會不會慣壞了寶寶,養成依賴的個性,長大會不會動不動就用哭來解決問題呢?寶寶哭了,到底該不該抱呢?
擁抱能減低適應焦慮
許多研究顯示,母親擁抱初生嬰兒,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嬰兒從母親的子宮初到人世,新的環境、新的生存條件,難免有不適的無助之感。把他擁入懷裡,讓他體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減低他適應新世界的焦慮,感受到親人對他的歡迎。等他漸漸長大,就會用各種方式傳達需要被抱的訊息。
寶寶要人抱,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新生兒身心方面的能力有限,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才能夠生存。在這種依存的關係中,嬰兒逐漸發展出對父母親的情感依附。到了六個月大開始認人的時候,嬰兒更會因為看到陌生人就焦慮,父母離開就哭鬧,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表現,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瞭解幼兒有這方面的需要,便會接納他、抱抱他,減低他的焦慮。等到這段時間(六個月至一、兩歲間)過去後,此種依附的需要便會逐漸減低。
2.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嬰幼兒在學會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藉助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員的擁抱,來移動身體、擴展生活的空間。這方面的需要,在孩子能夠爬行、走路之後,就逐漸消失。
3.制約習慣的反應
許多父母在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常是聽到孩子哭就把他擁入懷裡,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學習到︰不舒服、有需要時就哭;哭了以後就期待著被抱。如果沒有人抱,便哭鬧不休。哭是嬰兒藉以表示他餓了、尿濕了、想睡,或是想要親近家人的一種本能。他哭了,我們就該去抱他,觀察他、瞭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為怕給他過度的疼愛,而不肯抱他。如果我們對於寶寶的呼喚(哭)不加理會,恐怕幼小的心靈會有挫折感,反而會影響日後他對這個世界的信賴感。
抱多了不好嗎?
1.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與需求
孩子需求抱的時間愈長,照顧者所耗費的精力、體力就愈多,往往使得照顧者疲憊不堪,也耽誤了許多該做的事。從另一方面看,孩子被抱多了,自然失去許多練習動作的時間和機會,因而會影響到動作精進的程度。
雖然,孩子抱多了,難免會影響到他的發展,但是,並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因為孩子天生都有一種本能,也就是在某一個行為發展的階段,他的行為動機會非常強烈。譬如說,在孩子學爬的階段,會有很高的爬行欲望;在不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會很想自己學穿。因此,我們要能掌握到孩子成長的脈動,抓住每一種行為發展的關鍵階段。換句話說,在他想要學走的時候,放手讓他走;在他想學著自己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來;這樣,孩子自然可以適度地發展。
2.抱的態度與是否真的用心才是關鍵
至於抱是不是依賴個性的罪魁禍首呢?抱孩子這件事,並不是導致依賴個性的直接因素,抱孩子的態度不當,以及沒有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寶寶哭了,該不該抱這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應該注意抱寶寶的態度是不是跟寶寶真正的需求一致。過多與不及的擁抱都是錯誤的,瞭解寶寶哭的真正原因,滿足寶寶的需求,在第一時間幫寶寶解決了他的問題,才是塑造正常人格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