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小寶寶,愛黏人,偷抱抱,下不來

“我只有一個十一個月大的男孩,由於工作的關係,孩子交給鄰居帶,照理說,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會黏人,但我的孩子卻似乎不需要我陪他玩、和他親近,顯得蠻獨立,這是正常現象嗎?我覺得孩子已經不要我了。”

“我真是被我那十一個月大的孩子傷透腦筋!我一面要照顧家庭與孩子,一面又要幫忙先生做生意,偏偏孩子又不合作,經常要人抱,嗯嗯啊啊非常黏人,先生氣起來總認為我生了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請問,我這個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麻麻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寶寶超粘人、寶寶太獨立。不少媽咪疑惑: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嗎?同樣的年齡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孩子們的這些行為中又包含了什麼資訊呢?

首先,你要知道,同樣年齡的孩子,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養育方式之下,孩子的行為表現也是會不同的,更何況每個人先天上的條件也不一樣。

“黏人”是孩子表達感情的一種行動,在心理學上,稱它為“依附行為”,關於這種親子之情,倒是有許多研究探討。小嬰兒並不是一出生就能夠分辨熟人和生人,而是經過用心照顧,大約在六、七個月左右才會開始明顯地喜愛經常照顧他的人,喜歡接近、依靠他,伸手要他抱;當這個照顧者離開他的視線,孩子會不高興、害怕或哭鬧。而孩子正經由這樣的過程,建立一種信任感、安全感;當情緒安定後,他就會開始想到處探險,從媽媽的身旁逐漸離開,與更寬廣的四周交往了。

曾有學者在研究親子關係時發現,孩子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對母親十分熱愛的,也充滿信心,能夠暫時離開母親;一種是對母親的感情很不安定,對陌生環境焦慮,母親稍離開就不高興,母親回到身邊時卻又表現得不理會或鬧脾氣;另外一種則對母親離開與回來都不太在乎,反應冷淡。

雖然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或許很複雜,但其中母親最能夠把握的,就是在嬰兒時期對孩子的需求有靈敏而及時的反應,無論是給他吃、拍撫、擁抱,或對他微笑、說話等等,給予充分的滿足,才能夠使黏人現象減低;如果只是一再地想讓孩子早點“獨立”,離開身邊,他不是反而黏得更緊,就是讓父母覺得他十分冷漠了。

有時候職業婦女也會因此自責是否給孩子的時間太少,以致於母子不親近。不過,若孩子其實仍與媽媽很親密,媽媽也不必為了孩子頗能自得其樂而感到“被遺棄”,不妨在一旁欣賞他,靜靜地參與他的遊戲。

另外一種情況是,媽媽一人得同時擔當好多個角色,分身乏術。請先看看能否精簡一些家事,同時讓先生明白孩子是正常的。父母越能和顏悅色,孩子的情緒也就越安定;如果孩子一黏人,父母就生氣斥責,或是不予理會,孩子嗯嗯啊啊的反應恐怕還會持續更久呢!

許多媽媽都對孩子「黏人」的行為苦惱不已,面對這樣的壓力實在需要爸爸和其他人更多的支持,共度難關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