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創傷
家庭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父母的冷漠和忽視,疏忽孩子的情緒反應,沒有給與孩子必要的關心和回應會引起疏忽心理創傷。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自發的代替父母,給自己關心和保護。孩子不會吵鬧折騰而是選擇安慰自己,看上去是懂事的好孩子,但對其成長極其不利,因為他們為了安慰自己不得不調動大部分能量,不利於全面發展的人格形成。
我接觸過很多父母,他們有的對孩子的成長放任不管,還有一些很驕傲的說“我家孩子很省心,什麼都能自己做”。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的內心總是一顫,因為懂事的孩子雖然能自我安慰或是不依靠父母而自發行動,但並不具備獨立成長的能力。父母應該讓孩子活的更輕鬆些,他們畢竟只是孩子。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們每日奔波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一切,但是當現實問題出現時,比如經濟壓力等,家長也會出現情緒的紊亂,這時會出現母性缺失的現象,這使家長無意識間疏忽了孩子的成長。
母性缺失狀態下的父母不能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不提供必要的關心和保護,以及其他必要的反應。孩子的要求得不到回應,同時疏忽孩子的要求,這就造成母性缺失現象會持續很長時間。這種狀態的持續其不利影響等同於直接的身體虐待,使孩子的內心世界歪曲變形。
有的時候父母渴望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盡可能多的接觸新鮮事物,積累豐富的經驗,父母像得了強迫症一樣充滿熱情的帶著孩子到各種地方參與多樣活動。但是諸多研究結果證明,比起我們成長過程中環境帶來的多樣刺激,我們與關係重要的人(父母、養育者)之間如何進行情感交流以及如何相互作用更為重要,這對人腦的分化和發展有決定性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絕對的,對孩子的情感變化作出怎樣的反應,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或多或少影響到孩子大腦如何分化和發展。如果成長過程只缺少了必要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作用,大腦就像缺少了營養,在饑寒交迫的處境下怎麼可能健康發展呢?疏忽精神上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作用,等同於肉體上的毆打,對孩子也是一種虐待。
反復經受冷漠和疏忽“精神虐待”的孩子,會對父母產生逃避的心理,並努力通過各種方式保護自己。但能力微弱的孩子總是失敗的,在躲避 “虐待”上無能為力之後只好選擇絕望或者學會屈服。
他們學會了為討父母的歡心,成為努力迎合別人喜好的乖孩子,或者將自己被忽略的事實正當化,將父母對自己的不關心歸結為自身問題,歪曲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是不配得到關愛的。與此同時,性格在成長中形成很多否定性因素,例如易衝動、攻擊性、難以自我調節情感,對自己的羞恥和絕望以及強烈的自卑感等等。
也許,很多人在成為父母之前沒有做好特別準備,但自孩子降生後,父母都是希望他們伴隨著快樂長大,成為幸福的人。如何使孩子的精神健康,孩子健康的成長的基礎是什麼?這是所有父母應該重新反思的問題,讓我們從對子女和周圍的孩子多一份關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