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1歲女童患上性病, 原因竟是穿開襠褲,育兒陋習你被坑過嗎?

近日發生了一則不可思議的新聞,一名才滿一周歲的小女孩竟然患上性病!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小女孩突然得了性病

兮兮(化名)剛剛滿一周歲,正在學走路,最近,媽媽在為她洗澡的時候發現她肛門周圍長了兩個米粒大小的膚色丘疹,因為沒見她哭鬧和搔抓,估計沒什麼不舒服,也就沒在意。

但漸漸地皮疹體積越來越大,數目越來越多,不安的父母這才趕緊帶孩子來醫院皮膚科就診,醫生的診斷讓他們震驚不已,孩子得的是尖銳濕疣——一種性病!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禁☆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大多發生於18~50歲的中青年人。此病較為常見,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據接診的醫生介紹,幼兒得性病的情況很少見,但兮兮的症狀很顯著,稍做檢查就得到了確診。

讓醫生和父母困惑的是,孩子的傳染途徑是什麼?醫生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孩子是否經受了性虐待?對於這一點兮兮的父母認為不存在可能,因為孩子一直都緊隨身邊。

那麼,難道是家長罹患了同樣的疾病,通過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如衣物同洗等間接傳染給孩子?但經過醫生對父母兩人認真檢查,也都沒有此類疾病。

得病原因竟是因為穿了它!

兮兮的父母說,因為現在天漸漸熱了,爺爺奶奶怕孩子包著尿布悶出痱子來,就主張給兮兮穿開襠褲。醫生分析,正是此舉,讓孩子在外出遊玩或游泳的過程中從外界感染了尖銳濕疣的病毒。

“讓嬰孩穿著開襠褲到處走,是一種很不衛生的行為。”醫生表示,像尖銳濕疣這樣的病菌,人們常常以為只有通過性接觸才會傳播,實際上這些病菌可以散落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裡,如果孩子沒有任何防護,完全可能通過直接的接觸,例如坐的地方不乾淨、小手摸完公共設施又摸自己的方式,感染上性病。

不能忍的育兒陋習有哪些

1.給孩子穿開襠褲

和兮兮患上尖銳濕疣的原因一樣,低齡寶寶沒有自製力和衛生觀念,喜歡到處攀爬,隨地亂坐。如果穿著開襠褲,會增加寶寶感染的可能。其中,最常見的是泌尿系統感染。

除了感染的風險,專家還特別提醒,秋冬季節,如果讓寶寶穿開襠褲,寶寶由於臀部及小腹部長時間暴露在外,很容易受涼、感冒及腹瀉。如果穿開襠褲,就意味著生☆禁☆殖☆禁☆器暴露在外面,對於低齡寶寶而言,他們尚不能理解觸摸生☆禁☆殖☆禁☆器是一種私人的行為,正如用衛生間是一種私人的行為一樣。因此,父母最好不給孩子穿開襠褲,以在潛意識裡讓孩子明白,當眾暴露和觸摸生☆禁☆殖☆禁☆器都屬於不當行為。其實,1歲到1歲半時,大多數孩子都會用手勢或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大小便的意願。在這個階段,不少父母為了方便,給孩子穿上開襠褲。一旦孩子有了尿意和便意,就可蹲在地上隨地解決。殊不知,這個時間段,是培養寶寶入廁習慣的好時機,大人借助“穿開襠褲”來偷個小懶,看似無傷大雅,但對於寶寶良好習慣的養成卻遺毒頗深。

2.用酒逗弄孩子喝

我們國家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人們習慣於通過酒交流感情,發洩情緒。不僅如此,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老人們或者周圍的親戚朋友就喜歡用筷子給孩子喂酒,起哄以讓孩子喝酒為樂,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並不陌生。而近來一則給孩子喂酒導致癡呆的消息,著實刺傷了很多媽媽的心。原本聰明活潑的孩子,因酒精中毒而導致腦損傷,造成了終身的遺憾。

3.把食物嚼爛喂孩子

很多老一輩的餵養方法就是先用自己的嘴把食物嚼爛,或者用手把食物撕爛之後再喂,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對食物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就算是一雙洗乾淨的手和一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都有你看不見的細菌和傳染疾病,而且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抗病能力弱,都會給寶寶帶來患病的危險。

4.多穿點衣服不感冒

寶寶整天處於衣被控制的溫度下,不利於形成耐受力,一旦遇到外界環境變化就會得病。如果穿蓋太厚,保暖過度,孩子身體處於較高的環境溫度下,此時如果喂水量不足,孩子會出現發熱、脫水症狀。此外還會影響寶寶血液迴圈,不利於其健康發育。應通過加強鍛煉來增強孩子的體質,根據外界環境的改變適當增減衣服。

5.勤洗澡損傷皮膚

新生寶寶皮膚柔嫩,防禦能力差,新陳代謝旺盛,如不經常洗澡,汗液及其他排泄物蓄積會刺激皮膚,容易發生皮膚感染,故應經常洗澡。新生寶寶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洗澡,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冬天氣候乾燥,可減少次數,每週l-2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水溫一定要合適,洗澡前不要喝奶,動作輕柔一些,不要超過10分鐘。

6.多抱對孩子不好

其實多抱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精神發育以及身體生長,使寶寶體型優美,性格溫和,並且這也是寶寶的運動之一。躺著的寶寶只能看到很少的事物,缺乏神經發育必需的各種豐富刺激,缺乏感情交流。建議媽媽們在抱寶寶時採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和頭,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的方式,這樣的抱法會讓寶寶感到舒適。

7.不捆紮“蠟燭包”,就得羅圈腿

捆紮“蠟燭包”不少產婦認為將孩子捆紮起來能防止孩子受涼和“羅圈腿”的發生。其實,“羅圈腿”是由於鈣缺乏所致。捆紮“蠟燭包”限制了嬰兒的全身活動,不利於智力的發育。

8.讓寶寶高興,就搖寶寶

一些父母將將孩子抱在手裡不停地搖晃,或將孩子放在搖籃裡搖晃,甚至將孩子拋向空中以使其樂。過度的搖晃會使孩子腦子受傷,變得反應遲鈍。剛吃奶的孩子被搖晃還會吐奶,甚至嗆入氣管。

相關閱讀:潮媽們注意啦!這些育兒陋習要不得!(上)

9.新生兒綁腿:

最近還在微信收到幾個媽媽的諮詢:@嬰幼兒發展王榮輝,家裡老人堅持給孩子綁腿,我知道不好,但沒法說服老人。你能不能說說綁腿的壞處,我們好拿給老人看看。

我知道很多地方都有綁腿的習俗,很多老人認為這樣寶寶長大後腿才會又直又長。其實嬰兒的腿被綁不僅不會更直反而更易造成X形腿和O形腿。綁腿阻礙了寶寶腿部的血液迴圈、不利於骨骼發育,綁腿因為限制了寶寶的主動活動還會給寶寶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情緒煩躁、哭鬧、壓迫心理。

2.新生兒喂黃連水、人參水等:

傳統認為用黃連水喂寶寶,寓意了人生先苦後甜,喂人參水是給新生兒滋補。我家跳跳在醫院被護士喂了葡萄糖水,為此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讓她喜歡喝水和不挑食。其實新生兒的腸胃、腎臟等無法承受黃連水、人參水的刺激,不僅增加了寶寶內臟的負擔,甚至會損害肝臟、腎臟,反倒是“苦”了寶寶。此外,過早給寶寶品嘗這些還會損害寶寶的味蕾,增加了今後添加輔食的難度和更易挑食。

10.粥比母乳、奶粉或其它食物都有營養:

老一輩總認為粥有營養、粥好消化,他的幾個孩子都長得人高馬大,堅決不認同母乳、奶粉或其它輔食。

6個月前的寶寶都應堅持純母乳餵養,因為特殊情況無法純母乳餵養的應用配方奶粉替代。及時補充輔食不僅是寶寶攝入營養的需要,更是寶寶進食能力的需要。長期吃粥可能會嚴重影響寶寶口腔肌肉、口腔觸覺、咀嚼、吞咽等能力發展。這些寶寶更易流口水、挑食、說話晚、說話不清等。

10.早加鹽:

老一輩總認為粥有營“寶寶不吃鹽就沒力氣!”相信這樣的說法不少媽媽都聽說過。

嬰兒的味蕾是非常敏感,一些調味料的加入會嚴重破壞寶寶的味覺,容易導致寶寶日後“重口味”或“挑食”。此外,過早攝入鹽份也會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嚴重的還可能出現衰竭危險。

10.老布鞋:

家裡的老人給寶寶做了很多老布鞋,想問問王榮輝老師1歲半的寶寶能不能穿?

不會走路和剛會走路的寶寶不建議穿任何鞋子,包括所謂的學步鞋。等寶寶走穩以後可以選擇一些鞋底軟硬合適、腳型匹配的鞋子。老布鞋的腳型通常不是很貼合寶寶的腳,加之沒有足弓設計,因此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11.摸雞雞:

春節回鄉下奶奶家,很多老人摸寶寶的“小雞雞”玩,真讓人崩潰。

的確這樣逗孩子不僅是對寶寶的不尊重,讓寶寶缺乏隱私感,也增大了寶寶生☆禁☆殖☆禁☆器感染的風險。

相關閱讀:潮媽們注意啦!這些育兒陋習要不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