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的睡態中辨病
圖片來源相冊
睡眠對兒童來說尤為重要,特別是嬰幼兒,他們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良好的睡眠是小兒的體格和神經發育的基礎,因此小兒的健康狀況也可以以睡眠品質來衡量。正常情況下,小兒睡眠應該是安靜、舒坦,頭部微汗,呼吸均勻無聲,有時小臉蛋上可以出現各種表情。但是,當孩子患病時,睡眠就會出現異常的改變,如:煩躁、啼哭、易驚醒、入睡後全身乾澀、面紅、呼吸粗糙急速、脈搏快,超過正常,這預示著發熱即將來臨。
入睡後撩衣蹬被,並伴有兩顴及口唇發紅、口渴喜飲,或手足心發熱等症狀,中醫認為是陰虛肺熱所致。
入睡後面朝下,屁股高抬,並伴有口舌潰瘍、煩躁、驚恐不安等病狀,中醫認為是“心經熱則伏臥”。這常常是小兒患各種急性熱病後,餘熱未淨所致。
入睡後翻來覆去,反復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幹、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等症狀,中醫認為,這是胃有宿食的緣故,治療原則應以消食導滯為主。
睡眠時哭鬧不停,時常搖頭,用手抓耳,有時還伴有發燒,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濕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入睡後四肢抖動“一驚一乍”,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入睡後用手去搔抓屁股,而肛門周圍又見到白線頭樣小蟲爬動,可見於蟯蟲病。
熟睡時,特別是仰臥睡眠時,鼾聲隆隆不止,強口呼吸,這是因為增殖體、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致。
所以,細心的媽媽要及時發現小兒睡態的異常,防治痢疾的發生。
圖片來源相冊
點滴細節呵護小兒睡眠
新生兒:睡眠不分晝夜,媽媽可以配合孩子的生理情況來確定餵奶的時間。一般,白天3—4小時喂一次奶,寶寶吃奶之後一般就會睡覺了。
2—3個月:晚上的睡覺時間應該長一些。尤其是晚上10點過後,嬰兒就應該睡覺,不要吵醒他,這樣他後半夜的睡覺時間會越來越長。
4—5個月:半夜裡孩子起來喝奶的次數就少了,後半夜逐漸延長,一次可睡覺5—6小時。
7—12個月:幼兒睡覺的時間一般如下:早上7、8點—10點睡覺;10—11點玩玩、吃中飯;中飯過後1點到下午3—4點再睡一覺;醒來過後吃點心,然後玩一會,到5、6點鐘吃晚飯;到晚上7點半進入睡眠;晚上10點—11點左右喝點奶,然後就一覺到天亮。如果半夜那餐,孩子不醒,就不給他吃,讓他一直睡,這樣有利於他養成成人睡眠習慣的生理時鐘。
1歲左右:一天要睡覺13—14個小時。白天上、下午共睡3—4小時,晚上睡10—11小時,從晚上7點半到次日早晨6點半左右。
2—3歲:一天要睡12個小時,晚上要睡10個小時,晚上就寢時間最好是8點。
3—6歲:晚上要有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6歲以前都應有午睡1—2小時的習慣。
圖片來源相冊
關於寶寶睡眠的十大個誤區
1 “不管寶寶什麼時間入睡,只要他睡眠的總量夠了就可以。”
睡眠時間充足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睡眠中,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比平時多3倍。
不過,寶寶的睡眠品質也很重要。入睡時間不同,深睡眠和淺睡眠所占的比例就會發生變化。入睡越晚,淺睡眠所占的比例越多,深睡眠的比例越少。而深睡眠和寶寶的生長發育是直接相關的,因為生長激素主要是在深睡眠時期分泌的。而淺睡眠和寶寶記憶力的發育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儘量讓你的“小夜貓子”早點入睡。
2 “寶寶的睡眠時間沒有達標,一定會影響生長發育。”
實際上,雖然每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有他特定的睡眠需求量,但是寶寶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比如有的寶寶氣質類型決定了他可能就是睡得少一些。原則上,只要寶寶的精神狀態好、食欲正常、沒有消化方面的問題、體重增長良好就可以。但是如果偏離得太多的話,比如新生兒每天需要睡16~18個小時,如果你的寶寶只睡到12個小時,可能需要諮詢一下醫生,進行一下生長發育方面的監測。
3“一定要讓寶寶養成睡午覺的好習慣。”
對於3歲以上的寶寶來說,他們白天精力很旺盛,玩和不斷的活動能消耗他的精力,保證他夜間睡得很好。只要寶寶夜間睡眠時間充足,品質也很好,就能夠滿足他生長發育的需求。所以,如果寶寶沒有睡午覺的需求,父母也不必強求。
4 “抱著睡會讓寶寶有一種安全感,可以讓他更快地入睡。”
抱著睡確實可以讓寶寶獲得一種安全感,但也容易讓寶寶形成依賴。等到寶寶大一點,我們想改變有時會很困難。這種依賴心理還會延長寶寶的入睡時間,容易造成入睡困難。而且,當寶寶夜間醒來,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給予相應的安慰,他很難再自己入睡。這對培養寶寶獨立入睡的習慣和形成夜間深睡眠、淺睡眠的自然轉換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慢慢讓寶寶在嬰兒床上睡覺,逐步培養獨立入睡的能力。
5“寶寶一有動靜,輕輕地拍拍他,可以幫他繼續入睡。”
寶寶的睡眠分為深睡眠和淺睡眠兩種狀態。對小嬰兒來說,特別是剛出生的寶寶,深睡眠和淺睡眠基本各占50%,而且是不斷交替的。深睡眠時,寶寶處於完全休息狀態,除了偶爾的驚跳和極輕微的嘴動外,沒有其他活動;淺睡眠時,寶寶的手臂、腿和整個身體經常會有些活動,臉上還可能會做怪相、皺眉、微笑等等,這些都是淺睡眠時期的正常表現。所以,如果寶寶出現輕輕抽泣或運動,不要急著去拍他、抱他或者給他餵奶,先在床邊觀察一段時間,看寶寶是否能接著睡。否則,給予過多的干預,會人為地打斷寶寶深睡眠和淺睡眠的自然交替,破壞寶寶的睡眠規律。如果寶寶出現了哭鬧等更多的表現,我們再去進行處理。
6 “打呼嚕說明寶寶睡得香。”
寶寶偶爾打鼾可能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痊癒後,打鼾的症狀就會消失。但如果寶寶經常打鼾,可能是由於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或其他原因,影響了鼻咽部通氣造成的。這時,在醒著的情況下,有些寶寶也會出現鼻堵、張口呼吸的現象。時間長了,對寶寶的腦發育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果你的寶寶的確有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的情況,最好帶他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一下。
7 “孩子小時候,不必強調他的睡眠習慣,等入園前兩三個月調整過來就可以了。”
實際上,0~1歲是寶寶睡眠行為形成的關鍵期,24小時的晝夜節律一般在1歲以內就已經確立了。但有很多父母是到自己要上班了、寶寶要上幼稚園了,才想到去調整孩子的睡眠習慣。寶寶的睡眠習慣一旦形成,再去糾正就有點難了。所以,最好在寶寶四五個月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
8“小瞇兩分鐘不會影響夜間睡眠!”
有時媽媽會認為,讓寶寶小瞇一下就應該無所謂,但影響可大了!如果媽咪不小心讓寶寶小瞇了五分鐘,那麼晚上可能得與寶寶奮戰到三更半夜,讓媽咪一個頭兩個大,情緒自然也大受影響。要謹記,當孩子不小心睡著時,一定要立刻將孩子吵醒,帶孩子出走走走,或是陪他玩,務必將瞌睡蟲趕走。
9“孩子被吵醒,好可憐,再讓他多睡一會兒吧!”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對寶寶的睡眠也有幫助。記住囉!不論寶寶前一天多晚睡,隔天早上9點左右一定要立刻把孩子叫醒,以免淪於可怕的惡性循環中。
10“先哄騙小孩睡覺後,再起身做事比較方便!”
許多家長會有陪小朋友睡覺的習慣,但在孩子睡著之後,家長又會起身繼續工作,這是非常失算的做法。因為小孩非常聰明,他心理明白,「等一會兒媽咪就會離開。」因此,如果家長經常用哄騙的方法讓他上床,那麼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起來玩。
建議不論寶寶聽不聽得懂,家長都必需告訴孩子,「媽咪只是先陪你睡,待會還有事忙,忙完了就會上床囉!」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媽咪的行蹤,避免孩子產生分離焦慮;而且在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後,孩子也比較不會情緒緊張,自然可以一夜好眠。